看的時候有一個感覺,這部電影就像是反戰(zhàn)版的《阿甘正傳》。后來一查,《生于七月四日》在前,《阿甘正傳》在后。所以應該是后者有很多致敬(抄襲)前者的地方,比如阿甘和珍妮的感情糾葛和羅尼和唐娜的感情糾葛很像;《阿甘正傳》中裸身的珍妮在酒吧彈唱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而《生于七月四日》中有一個鏡頭是酒吧女歌手在彈奏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兩部電影中都有越戰(zhàn)傷兵招妓情節(jié),阿甘正傳里的雙腿截肢的丹中尉的身上就有威廉達福的查理的影子,諸如此類。
對比兩部電影,《阿甘正傳》更加文藝,層次也豐富,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上次看的時候,被其中的音樂所打動,當聽到電影中自己熟識的歌曲又驚喜又感動,身上有暖流流過,并且是一股接著一股;上上次看的時候,被其中的愛情所打動,簡單纏繞的命運,折磨著你,也折磨著我,當一切都結束了,天空湛藍;上上上次看的時候被阿甘的堅持所打動,我們平凡人多多少少需要一點勵志,不管是來自天才的還是傻子的。而《生于七月四日》作為斯通的越戰(zhàn)三部曲更加政治
一個人自我認知的覺醒帶出了這一時期的美國歷史。
青年時期背負天命般響應國家號召,越南戰(zhàn)爭將報效國家的志願與個人發(fā)展的需求連在一起。戰(zhàn)爭中誤殺戰(zhàn)友留下的心理陰影以及負傷后導致的半身不遂,心靈上、肉體上所遭受的痛苦開始巡迴往復折磨著這個昔日的大好青年。
回國后已時過境遷,伴隨著一輪輪反戰(zhàn)活動,不被新的思潮所接納又無法在舊有情懷中獲得慰藉,宛若歷史的棄兒,只是他一開始就只能選擇做個軍人而非嬉皮士。男孩成長為男人,與dream girl再度相見所勾起的往昔回憶,just one last dance成爲了絕響。比起不能直立行走,不能人道才真正切入要害。比起對榮譽的渴望,他更需要的是愛與被愛。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完整,無法接納女孩的反戰(zhàn)思想,恰是在一場混亂中終結了這一切。
墨西哥成爲了最好的庇護地,這裡有許多像他一樣經(jīng)受過戰(zhàn)爭摧殘的傷殘人士。他們肆無忌憚咒駡著曾經(jīng)忠心效力的國家,釋放著病態(tài)與迷失,試圖在妓院中獲取滿足。然而,在這迷狂與放浪中並未取得更好的自欺的功效,那無法啓齒或刻意隱瞞的某一段過去如同夢魘揮之不去
生于七月四日:Of strength and sorrow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