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太長,內(nèi)容平淡,不見高潮,缺乏笑點。中國元素非得拽上長城么,不拍東二環(huán)東三環(huán)國貿(mào)大褲衩就不能證明本故事發(fā)生在北京?我明明看見了穿幫鏡頭,至少一處燈光乍泄。本以為是勵志,觀眾的掌聲卻從大洋彼岸響起。純粹是Will Smith為了逗他兒子開心,順便拉上成龍,裝低調(diào)捧小孩也就算了,還讓黑人小孩打敗中國小孩,就連《2012》也知道討好中國人的嘛。我怎么就沒有這么強大的老爸呢,我爸也頂多只是給我摘個星星而已。
1“老外來中國,除了公派和學習的,其他都是在自己國家混不好或混不下去的”這句話有點道理。
2美國小孩眼中中國是“old”“老,舊,破”不知道怎么翻譯,幸好北京有CCTV大樓和鳥巢,美國人會對小孩說“看,也不是太‘old’”。
3成龍大哥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墒?,那美國小孩沒叫過一句“師傅”。最感人的是來了一句“謝謝,Mr.韓”。
4“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小孩比全國其它地方的早熟”這句話在一次“鏘鏘三人行”上看到的,我現(xiàn)在相信了。帶著紅領(lǐng)巾就開始談情說愛,打架斗毆。這讓廣大農(nóng)村的小孩十分羨慕啊。
這部電影既然叫功夫夢,那么功夫在哪里?夢在哪里?我承認那個反動的武校里教的不是功夫(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武校不會這樣教孩子),可是一個為了報復就往別人身上潑臟水,一心練武為了得到報復的快感,這樣就學來了“功夫”這就是“夢”?
本來期待很高的 沒想到是放一個小孩的故事 成龍大哥只是個副角 本來以為會有很精彩的武打鏡頭 但是 呵呵呵 有點失望。。。
成龍大哥真的很老了~
一代功夫英雄 又老去了~
很久沒看到這么打動自己的片子了,這么說似乎有些矯情。然而感受是實實在在的,大部分人似乎都把眼光集中在功夫和外國孩子戰(zhàn)勝中國孩子上。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一個異鄉(xiāng)人在異地他鄉(xiāng)掙扎取勝的過程。
或許因為同樣身在北京,或許同樣是弱勢群體(主角是黑人孩子,而我則是無親無故的外地女孩),覺得分外能夠理解小德瑞的想法和處境。當小德瑞對著媽媽喊出:“因為我們在北京!這就是為什么!我恨這個地方!”我又何嘗不是呢?北京從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無論古都有多么的好,這里不是我的家,不是生于斯長于斯,更不是有感情依靠和生活寄托的好地方。大城市生活的艱難,他人有意無意的冷漠和排擠,對于心理上孤立無援的孩子來說,是怎樣的一種壓力,恐怕很少大人能夠理解。小德瑞其實有撒嬌的權(quán)利,而媽媽對他的態(tài)度很干脆,也很誠懇。小德瑞到達北京的新家后,隨手把外套扔在地上。媽媽很生氣的訓斥他,然而還是在小德瑞孩子氣的辯解面前笑了,幫他撿起掛好了外套。然而在小德瑞喊著他恨北京時,媽媽也誠實的告訴他:我們在底特律什么也沒有了。
這就是生活的現(xiàn)實
黑孩子泡妞引發(fā)的杯具
——功夫夢觀后
薛明輝
一個黑人小孩,從美國來到北京,剛住下,就到公寓附近的公園玩,看到一個中國MM在坐著看他,于是就向前套近乎,表演街舞給女孩看。誰知惹惱了一直暗戀女孩的一個中國男孩程,程上去就將黑孩子暴打一頓。黑孩子上學后一直想復仇,一天將油污潑向了程和他的同伴,遭到程的追打,這時一個民間武林高手出手相救,并收了黑孩子為徒弟。自此,黑孩子跟隨師父學武,最終打敗了程。
這是電影功夫夢的基本情節(jié),比較老套的故事,就是以前那種武打片,加上現(xiàn)代中國的元素,主角換成黑人拍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因為成龍的加盟,因為威爾斯密斯的投資,據(jù)說全球票房是很可觀的。
看了這部片子,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太假,雖然是在中國拍的,但還是導演編劇眼中的中國故事,距離真實的中國遠得很。男主角在北京公園玩,和老頭打乒乓,被老頭一陣猛扇,這在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我接觸的老人們,沒有這么二的,哪有六七十的老人和小孩子較勁,何況和是對待國際人士呢?堂堂天朝畢竟是禮儀之邦,這個情節(jié)絕對不可信。
勵志,屬于那種一看名字就知道內(nèi)容和結(jié)局的片子。
片子沒什么出彩的地方,有點小幽默,內(nèi)容單調(diào),太一般了太牽強了,明顯是迎合北美市場拍的片子。如果真叫功夫,成龍大叔再厲害,也不能讓一功夫小白練兩下就打倒那些苦練數(shù)載的孩子啊。你以為這是武俠片啊,某人獲得秘籍,在山洞苦練數(shù)日就成為蓋世大俠。要不是老師讓我們看完然后寫觀后感,我壓根就沒耐心看完。
看這電影我唯一喜歡的就是里面的音樂,一開始的say ,中間各種插曲,還有最后的justin bieber 的never say never 都還挺不錯的。
后半段中國小女生美瑩跳舞那段是亮點。戴著紅領(lǐng)巾跳熱舞別有一番激情,甜美文靜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狂野的心啊。
“功夫夢”小孩子的尊嚴和那純純的愛情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