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伊伯特于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1967年他放棄了芝加哥大學(xué)的英語博士學(xué)位,入行寫影評,并于1975年獲得普利策評論獎。他在電視節(jié)目中開創(chuàng)的“拇指向上”的評定方式,成為影迷心目中影片的質(zhì)量保障,《盜夢空間》的導(dǎo)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就曾在2002年因為他的《失眠癥》獲得伊伯特“拇指向上”的肯定而激動萬分。
2000年,羅杰·伊伯特(右)與伍迪·艾倫在芝加哥大學(xué)聊電影。
影評人Dana Stevens收藏的伊伯特回復(fù)她的信函。
早報記者 沈祎
當(dāng)?shù)貢r間4月4日下午,美國著名影評家羅杰·伊伯特(Roger Ebert)因癌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歲。2002年,伊伯特被診斷得了甲狀腺惡性腫瘤,2003年,癌細胞轉(zhuǎn)移到唾液腺。在去世前兩天,他還在博客中寫到,自己因為癌癥復(fù)發(fā),正在接受化療。羅杰·伊伯特的妻子Chaz Ebert周四向媒體表示,伊伯特在最后一刻很平靜,“他看著我們微笑,沒有掙扎,也沒有痛苦,他走得平靜而有尊嚴(yán)”。
“回頭電影院見”是他
留給影迷的最后一句話
讓人哭也讓人笑的故事,牽動著你的神經(jīng),和故事一起呼吸。
影響故事溫度的因素,講故事的人與被拍攝者之間關(guān)系的親疏,是一個影響因素,講述者對故事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也是一個因素。又回歸到一個視點的問題,如何在視點的轉(zhuǎn)換過程中,延展某一時刻的時間維度,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你要表達的內(nèi)容,跟著你想表達的情感一起共振。
印象很深的一個段落,羅杰伊伯特臨終前最后一次入院,由于病程進展太快,導(dǎo)演沒來得及拍攝任何影像,這又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如何表達此時復(fù)雜的情感?
一個補拍的長長的醫(yī)院走道,字幕交代著導(dǎo)演和羅杰之間最后的對話,導(dǎo)演的念白是急促地、緊張地,然后黑屏字幕,羅杰回答導(dǎo)演的最后一句話:I can't 時間仿佛靜止。
黑屏,羅杰妻子的聲音進入,再羅杰妻子講述臨終時刻的特寫。之前有長長的鋪墊,羅杰是一個樂觀幽默的人,在妻子的鼓勵下一直頑強地在和病魔斗爭。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羅杰背著妻子簽下了一份不再搶救的協(xié)議。觀看的情緒,隨著羅杰妻子的講述不斷推高,終于爆發(fā)。
黑場
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文末有二維碼噢~
大半年不見的朋友,在北京這個地方,終于聚上了一回。
小酌完幾杯,看夏夜來得晚,決定穿過胡同小巷,換個地方再喝一輪。途中,有人說,不如大家合張影吧。其余幾個,一邊做驚訝不可思議狀,哇靠起來,一邊還是迅速配合,就地站好了。
事后再看照片,我清楚地記起,三年前,我在那個胡同口拍了張風(fēng)景。當(dāng)時怎會想到,三年后居然鬼使神差,又站墻底下合影。北京的大風(fēng)還是一陣又一陣,提醒著我,時間的海洋正在翻滾。
這幾個朋友因為喜歡電影結(jié)識
影視評論的力量能有多大,你可否知道現(xiàn)在你看到的經(jīng)典電影排行榜或者大家口口相傳的電影大師們的地位由來,都有可能來自于一位芝加哥影評人的影響;你可否知道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日的馬丁西克塞斯,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影片都將在歲月中失去光華。羅杰?伊伯特,一位從舊時代穿梭而來的影評人,從1967年開始,終其一生,閱片一萬部,影評6000篇,在他輝煌的那段時間,一部電影可否得到他的大拇指,是票房成敗的關(guān)鍵。
《戲如人生》這部紀(jì)錄片,記錄了影評人羅杰?伊伯特的一生,敘述了他的成長、欲望、夢想以及他在珠光寶氣的好萊塢所產(chǎn)生的影響,紀(jì)錄片的名字來自于羅杰?伊伯特的自傳體回憶錄《戲如人生》,在那里,我們可以覓見羅杰更多的人生體驗。這是一部就表現(xiàn)內(nèi)容及觀賞體驗來說稍嫌過長的紀(jì)錄片,如果刪去四分之一的篇幅,可能在觀看上更能得到更良好的效果。如果你有耐心忍受過開篇近二十多分鐘患病切掉半個下巴的羅杰的生活瑣碎以及片中不時穿插的極度考驗承受力的羅杰的生活細節(jié),那么你就能不時看到這部紀(jì)錄片中閃光的金子。
我們相信
我從未有如此的強烈感覺想寫一篇影評而且還是記錄片。但,和羅杰的影評相比, 這根本不能算作影評吧,應(yīng)該只能算作一篇觀后感。
如果說以前的我對電影的熱情是空洞的,是無內(nèi)涵的,但看完了這部影片,我覺得是徹底愛上了電影。如果你也在為自己愛電影愛的不夠深刻而反思,為自己看不懂電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電影;看完《人生如戲》,看完羅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將會被他對電影的熱情所感染,這種感覺你無法抗拒!它猶如驚雷,猶如巨浪,刺激著你每一個毛孔;你真的會愛上電影
“人生如戲”大師級!但愿朋友都健康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