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宣稱自己喜歡電影,但卻是在前幾天去看電影周刊面試時以為看上去年輕但睿智的編輯給我和另外一位的建議:可以多看一些電影史的書和影評,提到建議看羅杰 伊伯特的影評,這才第一次聽說后,實在慚愧。
這種紀錄片的形式依然是很喜歡的形式,片中也從不同的角度,或者說傾聽跟羅杰 伊伯特有各個層面聯(lián)系/關(guān)系的人的帶著回憶亦或是采訪,以及病房里主人公的現(xiàn)況、病情的實際拍攝;妻子家人相處的片段;;回憶的片段來全面展現(xiàn)羅杰 伊伯特。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人,是很偉大的影評人,也是一個普通的丈夫,努力找尋自己的愛人-找到了現(xiàn)在的妻子;在跟吉恩一起主持影評節(jié)目相處的過程也有“孩子氣”的一面;對于有才華的導演非常惜才,電影中馬賓斯科塞斯曾經(jīng)有一度很低落,也是因為羅杰和吉恩的“幫助”讓他重新找回了自己。電影中還有兩位被采訪出鏡的導演(直接和間接)提到羅杰的幫助,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他們現(xiàn)在的成就。
感動于羅杰 伊伯特和吉恩·西斯克爾的相愛相殺的友誼。同時作為影評人,彼此視為最大的對手敵人
之前對Roger Ebert有所了解,讀過他的一些影評,但因為時代不同,并不太了解他的影響。這部紀錄片拍攝于他人生的最后階段,在醫(yī)院和疾病做最后的搏斗,著重于他對電影人和家庭的影響,十分感人。
一方面是他和Gene Siskel充滿沖突也充滿愛的關(guān)系,很明顯,兩個才華出眾自視甚高的人在屏幕上滿是不和,既生瑜何生亮。直到Siskel去世之后Ebert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多么重要的朋友,這也改變了他對死亡的態(tài)度。兩人的恩怨能在死亡面前和解,這是比電影還真切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他對電影人的影響
《人生如戲》的開頭30分鐘并不怎么吸引人,作為一部講述已逝名人的紀錄片,導演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倒敘手法,而是采用了將羅杰·艾伯特在醫(yī)院的日子貫穿于其成長過程的非線性式敘述手法。直到40分鐘后,與友人合作開設(shè)電影專欄、50歲結(jié)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癥切除下巴、做一個無法“發(fā)聲”的影評人……看到這里,釋放出一個影評人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的信號,淚目中,羅杰不完整笑臉一直充斥著屏幕。
人生如戲,戲如一個以語言吃飯的影評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無法發(fā)聲,戲如白人與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結(jié)合,戲如被赫爾佐格評價為電影戰(zhàn)士的完美主義者病倒后依然追夢。羅杰將自己的生活導演成了獨一無二的勵志電影,病倒后的他堅持完成了建立電影網(wǎng)站、出版影評、巡回演講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覺得自己可以放手離開。
而《人生如戲》中羅杰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本身就是向電影或曰所有電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證明:對25年間看過的上萬部電影寫出了6000余篇影評,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推薦的100本電影
影視評論的力量能有多大,你可否知道現(xiàn)在你看到的經(jīng)典電影排行榜或者大家口口相傳的電影大師們的地位由來,都有可能來自于一位芝加哥影評人的影響;你可否知道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日的馬丁西克塞斯,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影片都將在歲月中失去光華。羅杰?伊伯特,一位從舊時代穿梭而來的影評人,從1967年開始,終其一生,閱片一萬部,影評6000篇,在他輝煌的那段時間,一部電影可否得到他的大拇指,是票房成敗的關(guān)鍵。
《戲如人生》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影評人羅杰?伊伯特的一生,敘述了他的成長、欲望、夢想以及他在珠光寶氣的好萊塢所產(chǎn)生的影響,紀錄片的名字來自于羅杰?伊伯特的自傳體回憶錄《戲如人生》,在那里,我們可以覓見羅杰更多的人生體驗。這是一部就表現(xiàn)內(nèi)容及觀賞體驗來說稍嫌過長的紀錄片,如果刪去四分之一的篇幅,可能在觀看上更能得到更良好的效果。如果你有耐心忍受過開篇近二十多分鐘患病切掉半個下巴的羅杰的生活瑣碎以及片中不時穿插的極度考驗承受力的羅杰的生活細節(jié),那么你就能不時看到這部紀錄片中閃光的金子。
我們相信
我從未有如此的強烈感覺想寫一篇影評而且還是記錄片。但,和羅杰的影評相比, 這根本不能算作影評吧,應該只能算作一篇觀后感。
如果說以前的我對電影的熱情是空洞的,是無內(nèi)涵的,但看完了這部影片,我覺得是徹底愛上了電影。如果你也在為自己愛電影愛的不夠深刻而反思,為自己看不懂電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電影;看完《人生如戲》,看完羅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將會被他對電影的熱情所感染,這種感覺你無法抗拒!它猶如驚雷,猶如巨浪,刺激著你每一個毛孔;你真的會愛上電影
“人生如戲”東方早報:他為美國電影代言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