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上海作家陳村說過:你做了,你就欠了。情感電影的內(nèi)容故事不會太新鮮,就看導演以怎樣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經(jīng)了。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們總是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彷徨。
――――卡夫卡·陸(KavkaLu)
[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
本片以一個在澳門當司警的父親和混跡夜店的16歲女兒若即若離的關系開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對于道義的疑惑,這條無形的戒條兩邊埋藏著“戀父”的關鍵所在,而父親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權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兒在夜店的繁瑣表白自己是導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虛偽,正如電影里不知實情的父親將不知是他女兒的張碧欣逼到墻角詢問一樣,導演讓觀眾的心理也到達絕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約束是否慘白,怎樣的設計才是道義的底線。
導演將人類的敏感話題卻以看似懶散的方式表達出來,影片開始那個從屋檐下仰拍的鏡頭顯示著內(nèi)心對于外界的不可顧測,而酒吧里慵懶的暖光充滿色情氣息,女孩第一個正面近景的鏡頭充滿了哀怨的氣息這和在一旁搭訕的馬振成成為對話
喜歡這部電影之前,我先喜歡上了這個名字,《伊薩貝拉》,是一個關于丟失和尋找的故事,彭浩翔,用簡練的風格,清秀的色調(diào),把澳門的回歸變遷和阿辰和小欣父女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融合在一起。
很難得能如此期待一部電影,這主要還是因為彭浩翔,這個拿過金像獎最佳新導演的人,《公主復仇記》作為了他嘗試典型商業(yè)片的手筆,總覺得有些火候不夠的急躁;《青春DV故事》則更多的是有關他本色生活的展示,真實而愜意;而這部《伊薩貝拉》,帶給我的一種不同以往的驚喜。一個導演,最難得的就是每一部作品他都是不重復自己以往的風格,這部作品又是他一人原創(chuàng)劇本+編?。珜а莸摹芭硎蟿?chuàng)造”。
丟失往往是是某種關系發(fā)生斷裂的生活表象,而尋找是丟失后的條件反射,那么在尋找的過程中,是否還能把這種斷裂修復?
從表層分析,故事是圍繞著尋找一只小狗而展開,對于小欣而言,她的生活因為母親的去世已經(jīng)發(fā)生了斷裂,于是她開始了尋找的過程,她一方面她想要找到父親,彌補母親離去所造成的親情的丟失
【伊莎貝拉】上帝如果有承諾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