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別離》之后,我翻出了阿斯哈·法哈蒂比較經(jīng)典的幾部片子,《關于伊麗》是其中之一。
電影圍繞三對夫妻及兩位單身男女在海邊別墅度假的故事展開,伊朗女孩伊麗被賽碧德勸往一起前去,并被安排與客居德國回伊朗度假的單身男青年阿莫德相見。那個漂亮而神秘的女孩伊麗并非主角,但電影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她展開。
伊朗電影始終是圍繞著伊斯蘭教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關于伊麗》也不例外,它似乎表達了關于女性權(quán)利的無奈。在伊朗宗教里,伊麗有著未婚夫仍去相親所背負的是一種罪行
其實這片子要怎么說呢?本來因為是孩子溺水救援后發(fā)現(xiàn)跟來以相親為名來的伊麗失蹤了,大家開始是猜測伊麗可能是救孩子溺水了,那種不安焦頭爛額,然后慢慢一點點放出關于伊麗的信息,這種漸進的信息量是選擇性的把握非常好,然后大家心態(tài)開始變化,每個人都是盡量的逃避責任尋求內(nèi)心的解脫,最后這個信息量全部出來后,大家那種狀態(tài)就完全是推卸責任,高高掛起的感覺,其實每個人知道內(nèi)心懼怕的是宗教,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畏懼作用這是必然的,離譜的是人人幾乎都是為了尋求躲在宗教的庇護下,而把伊麗的下落干脆就淡化了,這是荒唐可笑的。導演這片子有指宗教對人的束縛,不過《古蘭經(jīng)》的這種強大是肯定不能動搖的,這是保護更多的是從族群出發(fā)的,以現(xiàn)代的西方價值觀相較肯定那就沒自由沒民主可言了,可一旦古蘭經(jīng)崩潰,國家政體無論什么樣,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沒信仰是可怕的,政體都在其次,中國歷朝歷代雖沒國教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可普世的價值觀里是有倫理道德存在的,與法律形成互補再加以一些宗教的敬畏精神,保障人民這種精神世界的信仰
電影表演經(jīng)典示范教材。不是新片,卻是近期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部,真實,不做作,無表演痕跡,伊朗電影一次次用平凡小敘事把自己推向國際影壇,全賴那些演員樸素的“表演”演繹畫面和滲透情節(jié)的能力,這種能力超替了場景大制作,亦如他們平實的生活。《一次別離》的主演在本片中沒有凸顯,似乎在告訴我們,伊朗優(yōu)秀的演員太多了。
關于伊麗:很厲害的導演,很厲害的電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