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的現(xiàn)代,快餐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一部電影,有喜歡的,就有不喜歡的。喜歡的可能看過之后就會忘掉,不喜歡的,看完的很少。然后會把任何一部他不喜歡的從上下左右到里外前后批的是一文不值,再接著攻擊那些看過的或準備看得人。
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難道是要用他們的思想“統(tǒng)治”電影么?
要知道,別人拍出一部電影放在電影院,求你去看了么,沒有,頂多是告訴你有部片子要上映,求支持。沒說要你一定去看。
人家一部片子弄成最后的2個多小時算是商品了,你去不去看就是你自己的事,沒人拿槍逼著你去看吧。存在即是合理~
你只是這部電影觀賞人群中的一員而已,不喜歡就是你自己不喜歡,不要說的你不喜歡,全世界就必須跟著不喜歡。你覺得好么~
鄙人升斗屁民一個,每日為了生活奔波。每個人難免會遇見不開心的事,我去看過,然后笑了。到現(xiàn)在忘得也差不多了。這部電影也下映了。
我沒少點什么,只是當時用點錢換了當時或許短暫的一段開心。沒什么值不值,畢竟我沒有活在電影里~
很多人有時候看到一些他認為精彩且好笑的東西時
鄧超明明就是演高富帥的命就是喜歡改變形象挑戰(zhàn)自我,局里面各種扮傻當逗比,大冪冪我是真心從路人轉(zhuǎn)粉了,里面各種女漢紙的形象啊,整個電影前面的劇情還是比較連貫的,就是分手大師接單賺money的節(jié)奏,到了后來又情不自禁互相愛上對方的戲路。娜扎在里面當了個從頭到尾的花瓶,演技沒啥提升,這條路你還要走多久嘞?!
開頭可是各路明星都來捧場了,鄧超你帶老婆上電影鬧分手,你家等等造嗎?
看過之后,沒有任何美感,沒有任何可以回味的東西,演員通過惡搞達到喜劇效果,可這有什么用呢?票房很高,腦殘粉很多,這是中國電影的悲哀。如果沿著這個思路發(fā)展,中國喜劇是沒有出路的。很多人打了一顆星,說明觀眾還是理性的,有判斷力的。演員實際上是自毀前程,或者是為金錢蒙蔽了雙眼。中國電影票房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但電影水平還很低很低,甚至連印度寶萊塢都不如。
昨天晚上去看的,本來不想評論,但看到好評如潮,我真想說幾句…首先,我確實笑了,但是這種笑并不值得回味,因為笑聲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是腳心,仿佛被人搔了腳心,被動的大笑。如果說“讓人發(fā)笑”“娛樂大眾”就是這部電影的使命,那分手大師的確完成了使命,但完成使命并不能說它是一部好電影,就如同一場讓人捧腹的相聲,笑點是靠講葷笑話獲得的,能說這是一場好相聲嗎?在我看來能被稱為人類藝術(shù)精髓的一個是建筑另一個是電影,所以好電影一定要具有藝術(shù)性,不客氣的說《分手大師》并不在電影的范圍之內(nèi),所以它更不可能是好電影,只能算是小丑搞笑表演集錦。其搞笑的方式跟《鄉(xiāng)村愛情》如出一轍,只不過是鄧超比劉能、趙四帥而已,鄧超也成功的用他的耍帥麻痹了觀眾,不像去討厭《鄉(xiāng)村愛情》一樣討厭《分手大師》。
客觀的說《分手大師》必定會大賣,這已經(jīng)是毋庸置疑。首先,它迎合了大眾“減壓”的需求,在這個不以耍賤為恥的時代誰會拒絕捧腹大笑呢?但如果只單單的用票房跟笑聲去衡量一部電影優(yōu)秀與否,那實在是我們太膚淺了。其次,國內(nèi)觀眾觀影素質(zhì)偏差
《分手大師》分數(shù)都投給鄧超的敬業(yè)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