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眼見過竭澤而漁的人,會對生命產生不同的敬畏感。2戰(zhàn)后激進瘋狂的捕鯨業(yè),使得海洋魚類受到從前所未有的威脅,這和梅爾維爾寫的人類去捕什么白鯨魚 動輒被毀滅,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圖景。而就我所知道的,海洋中的珊瑚,毀滅率已經達到了90%。她們都白化了。
而人類的生活剛好相反,他們的生活舒服的不能再舒服了。 It's nature that support our comfortable life, and yet we're going to destroy it.
片中我們能看到電器化的進程,沒有人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對。我們看到人被消費主義綁架,大量的購買電器
難以想象,字面意義上暗無天日的生活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稍偕茉?、素食、退耕還林都是非常好的可持續(xù)措施,但這就和減肥、戒煙等一切需要我們約束自己欲望的活動一樣,需要忍耐和決心,而且忍耐過程中的陣痛是每一個人都要承受的,不僅僅是那些攪動風云的人演講、投資、制定政策就能夠實現(xiàn)。
我們的發(fā)展被“更…”這樣的句式推到了如今的地步,快與慢、高與低、強與弱原本只是相生相成的概念,在一方被冠以“更”后,這種平衡就打破了,似乎另一方是我們應該拋棄的
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了這個紀錄片,四五年前我就不再對自然紀錄片感興趣,也分明知道看完這個紀錄片要宣泄多少積壓內心的情緒。
老爵爺,也就是大衛(wèi)-愛登堡爵士,算是我童年的啟蒙者。在《人與自然》《動物世界》這些電視節(jié)目流行的年代,野生動植物占據(jù)著自己童年的精神世界,我也就記住了BBC,記住了有個慈祥的老爺爺魔法般穿行在這片廣袤土地的各個角落。自然紀錄片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自己幼年的心靈寄托,它是和亞馬遜,加拉帕戈斯,和馬達加斯加,加里曼丹,和塞倫蓋蒂,奧卡萬戈這些地名相關
“Human being can only survive when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thrive, too. If we take care of nature, nature will take care of us. ”
站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上,David想我們講述在他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一切。從初入自然時的欣喜與期待,到現(xiàn)在對自然棲息地與生物走向消亡與衰退的擔憂與悔恨。人類的歷史,處處充滿剝削。
從小我就意識到,人類只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一種高級動物罷了;和地球數(shù)億年的生命歷程相比,人類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存在。然而
《大衛(wèi)·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A Life on Our Planet 我和這片土地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