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電影The Brutalist譯中文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單詞既可以表示粗野主義建筑(二戰(zhàn)后興起的強調建筑功能和突出使用原材料的設計風格,也稱粗曠主義),也可以指人,代表粗野派建筑師。
影片的主角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正是這樣一位建筑師,電影也圍繞他和他妻子的移民經歷展開,然而看到深處便不難發(fā)現(xiàn),Brutalist在片中并非簡單指涉建筑設計及其粗野的風格。誠然,拉斯洛在電影大部分時間里都在修建一座尚且可以稱之為粗野派建筑的教堂/圖書館/社區(qū)中心,我們的觀影
粗野派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對材料本色的直接展現(xiàn)。紀錄片中,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和昌迪加爾行政中心等經典作品,都大量使用了裸露的混凝土,這種未經修飾的材料賦予建筑一種原始而質樸的力量感。混凝土表面的粗糲紋理,仿佛是大自然最真實的印記,讓人感受到一種不加掩飾的坦誠與直率。這種對材料本真的追求,不僅體現(xiàn)了建筑師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工業(yè)化進程的直觀表達。
粗野派建筑的形式語言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形體往往簡潔而有力,通過幾何形體的組合與對比
#粗野派# #野獸派# (The Brutalist)(B) 你們知道我都不喜歡很長的電影,看完總是能找到不少地方完全可以剪掉,比如后面為了展示一個展覽在威尼斯舉辦,居然花數(shù)分鐘時間展示威尼斯各處風景,這是有什么用?還有很多鏡頭都是在拍一些建筑。。。完全可以3個小時以內的電影非要拉成三幕還給中場休息,是沒必要的,因為根本缺乏故事性,人物也不多。最初我以為會談到戰(zhàn)爭,但其實這不過又是一個移民到美國的外國人為美國夢拼搏的故事。其實真的沒啥新鮮的。
Brutalist 用反安蘭德的方式證實客觀主義:霍華德洛克、弗蘭肯或者華納德都明白天分或者智力牢不可破的正當性,他們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助也會極度理性地活下去,可是 Laszlo(阿德里安是個出色的演員,但是布拉迪并不真正從內心深處崇拜這個偉大的建筑師角色)沒有洛克與生俱來的堅持,和理應由絕對客觀的智力統(tǒng)治一切的堅定。這顯然是因為布拉迪,他貧瘠的理解/想象只能被限制在一個“顛沛流離的天才”敘事里,然后耐心地套用了大量技法來實現(xiàn)它。70mm 膠片版的光影效果確實幫助布拉迪完成了一些目標。
《粗野派》建筑、音樂或者電影,從來都只關心天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