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電影拍到現(xiàn)在,除了尺度可以屢破新高之外,似乎很難再找到更特別,或更引人的切入口。兒子去世,身在異國語言不通的母親面對兒子的老外男友,很容易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電影一定會拿同性感情在東西方文化沖突時的尷尬與遮掩來作文章。似乎都可以想的到那些畫面——東方兒子生前是怎樣的欲言又止,母親明明心知肚明卻又故作鎮(zhèn)定的逞強,西方男友面對永失我愛和溝通不能時的心急。沒錯,這些電影里都無一幸免的提及。
但是,這部電影最可貴的是給了人們另一個答案:一切并不只無法面對兒子是gay,而是母親的私心和嫉妒,“我兒子的愛被別人分享了”。
人們談及《斷臂山》里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動人,就是因為那是純粹的愛,無關(guān)男女。很多時候,母親面對兒子是同性戀時的抵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嫉妒愛被分享,不只因性別。這一道理在人們討論兒媳和婆婆之間天生的矛盾時很容易想到和想通。其實,這世間不僅愛相通,連嫉妒心都是一樣的。
電影里,母親在與兒子的對話中,唯一一句提及兒子男友的臺詞就是:“你對他太好了,我才是你的家人,我也很重要
電影里翻譯的情節(jié)蠻有趣的。記得本科學(xué)翻譯的時候似乎強調(diào)過invisibility,片中的翻譯妹子自己也說她不是專業(yè)的,總是依自己的理解和立場強行刷存在感。人與人本來就不可能無障礙交流,加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加上翻譯的主觀視角,實在是太難太難。
我是越來越不會說話了。不擅表達加重了孤獨感,孤獨感又導(dǎo)致更加不擅表達。每天刷著各種電影,有時候哭有時候笑,走出去看著人群不明白為什么大家看起來永遠那么開心,永遠有那么多話聊,而我疑惑又窘迫地拼命摩挲著頭發(fā)。
本喵是全片演技和顏值擔(dān)當(dāng),憂郁的氣質(zhì)和電影氛圍渾然一體。而鄭佩佩的角色更立體些:一個頑固而缺乏安全感的老太太,依戀兒子,依戀回憶,拒絕改變,拒絕現(xiàn)實。她一次又一次傷透了本喵想讓她快樂起來的心,本喵想帶她走出泥潭,可其實他自己也是泥潭中的傷心人,他只是假裝忘記了這一點,淚濕眼眶之際也要耐心愉快地給她做好吃的。但對鄭佩佩這樣一位母親,你又能說什么呢?老來喪子,茫然地住在異鄉(xiāng)一群說著她聽不懂的話的人當(dāng)中,對她好的人不懂她,跨不過文化差異的鴻溝
好的先說,色調(diào)很喜歡,非常溫暖也很適合回憶,每一段回憶都可以殺人了,Ben Whishaw 滿分演技。Andrew眼神太利了,不像在看愛人,像是要吵架。劇情推進很唐突,也很碎片,人設(shè)也很模糊??傊@個題材值得更好的劇本,太多鏡頭都浮于表面,沒有真正滲透人物的內(nèi)心。Allen的設(shè)置本來應(yīng)該突出中西文化的差別,順帶解釋一下為什么母親移民這么久始終沒有學(xué)會英語,以及她對這種文化的排斥從何而起。如果要往好的方向走,至少應(yīng)該讓Junn在晚年收獲一份不用言語表達過多的愛,雙方即便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卻可以靜靜的融合雙方文化的差異,雖然外人看來很可笑,但是卻可以直指后來為什么Junn可以坦然接受兒子是個同性戀這個事實。兩種可能都沒有采取,體現(xiàn)了沖突卻沒有收場,著實有點浪費了。
個人覺得可以有翻譯但是翻譯并沒有那么必要,在翻譯小姐擅自跟Junn交流并且惹怒了她以后,Ben應(yīng)該有那么一兩場是不需要帶上翻譯小姐的,才有利于他和母親大人沒有語言交流的去分享關(guān)于Kai的回憶,順便給母親大人卸個防,這點很重要。
最后Junn的獨白被很多人詬病
從喜歡小本開始就了解到這部電影,時隔那么久終于在B站上看了,說實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前半部分電影節(jié)奏很慢讓人很安心,但是結(jié)尾卻顯得有點不太盡人意,而且柬埔寨華裔母子的中文有點小煞風(fēng)景,但還是想給電影五星,畢竟是小本和鄭佩佩,小本的演技依舊沒有說的,要是換了其他人來演還真演不好這個角色。
簡單介紹一下劇中角色吧:
珍Junn(鄭佩佩):喪夫喪子的華裔母親;理查德Richard(Ben Whishaw):Junn兒子Kai的同性伴侶;凱Kai(Andrew Leung):Junn的兒子,Richard的同性伴侶;亞倫Alan:養(yǎng)老院中Junn的男友;范Vann:Richard找的翻譯。
故事開頭伴隨著一首熟悉上耳的夜來香,Junn幻想著最后一次與Kai對話的情景,Kai又一次放下肩上的背包,嗅著繡球花的香味,向Junn說著Hydrangea是這種花的英文名,電影多次重復(fù)演出這段劇情,有意的表明了Junn對兒子的思戀之情。電影雖然平淡但是卻很真實的反映了一種淡淡的愛。
Junn對Kai的那種愛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愛,愛的無微不至迷失,想要讓子女知道自己的那種愛是發(fā)自骨髓,源于內(nèi)心
像煙霧一般,扶搖直上,盡管看得見來路,卻望不清歸屬。一說實話我一直喜歡這種畫面干凈的片子以及舒緩的節(jié)奏,可能是因為這種畫風(fēng)讓我對這部片子好感陡增。當(dāng)然更多的是因為鄭佩佩和本·威士肖的聯(lián)手演繹。并且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涉及男同性戀的電影,可能之前對于這種感情沒有太多的理解,無法切身的去感受兩個男同性戀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在面對最親愛的人時的掙扎。同性之間的愛可能更多的煎熬不是來自于這個社會,而是來自于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和異性戀一樣,社會的認(rèn)可可能沒有多大的影響
三星半吧,敘事非常一般,大段的對白寫得非常的尷尬和書面化,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為之,如果是因為二代移民母語為英語,把漢語當(dāng)作外語來學(xué)所以臺詞才故意寫得極其不生活化的話我完全能理解。
一個半小時的故事基本上什么都沾了一點,移民在異鄉(xiāng)的孤寂與格格不入、一代移民父母與二代移民子女對于親情的不同理解與表達、思想上西化的性少數(shù)群體如何向傳統(tǒng)的東方父母出柜、異國情侶間的文化碰撞、老年人對黃昏戀的向往與猶豫……
這些看似并不宏大的主題其實每個展開來講都能寫成一部電影甚至一部劇
輕輕搖晃,太輕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