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國產(chǎn)青春片兒,但萬幸沒有墮胎情節(jié)!!沒想到男主演得很贊啊,比很多去演青春片兒的一線明星都好…倒是女主一直一副吃東西噎住的樣子,感覺還沒潘霜霜演的好。
劇情雖然充滿了以各種巧合因素的推動,但都還說得通,完整性也不錯,光是把事講得合情合理這點就已經(jīng)甩同類國產(chǎn)片一大截了~拍攝上開頭的五分鐘長鏡頭還挺驚艷,十年前和十年后雙線的交叉敘事并且互有聯(lián)系也做得很好,無奈成本太小,有些簡陋,另外拉卡拉才是本片的主角吧?!
總之,還是值得大家去電影院支持一下的~至少比某些個同類型國產(chǎn)片值得~~
《再見我們的十年》這部電影是我在優(yōu)酷搜索劉蕓時排在第三個位置的結果。看了下演員表除了兩位女主沒有熟悉的名字了,加上評論里一片罵聲,我糾結了一會兒到底是看還是不看。但有幾條評論又堅定地說這部電影作為青春電影劇情十分用心且現(xiàn)實,我想或許值得一看,便點開了。
影片前幾分鐘極其無聊。因為沒有鋪墊,直接一個個交代主要人物,讓我一度覺得比較平淡。不過后來當視角在十年前和十年后來回轉換時,又讓人感覺別有一番意思。我不是很愛看電影,也不懂那些行話。簡單地說,這個影片光從制作的角度來看
周末無聊,在家看了一部國產(chǎn)青春電影——《再見我們的十年》。
影片于2015年上映,或許是宣傳力度不夠,這個電影被埋沒了這么久后終于被我發(fā)現(xiàn)了!
雖然單看評分是爛片無疑,但不得不說,這片兒拍得還有點意思,是一部合格的喜劇片。
看了那么多國產(chǎn)青春電影,評分幾乎都在7.0左右,尤其是近期的國產(chǎn)青春電影。原因在于……國產(chǎn)青春片全是套路!
前段時間熱映的《誰的青春不迷?!罚m說是一部打破青春片套路的電影,但評分仍然只有6.5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掀起國產(chǎn)青春片浪潮的領頭羊,許多影評人通通表示支持,但豆瓣的評分也只有6.7
按照豆瓣評分排序,國產(chǎn)青春片的前二十名都看不到一個21世紀的電影!為什么?總結起來就三個字:
沒!營!養(yǎng)!
國產(chǎn)青春片的主題無非就是愛情、懷舊和夢想。懷舊做得好一點可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但年少那些時光里根本就沒有什么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見我們的十年》明顯是對學生時代的懷舊,采用了插敘的敘事方式回憶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同其他的國產(chǎn)青春片一樣,包含了愛情、懷舊、夢想
很多時候我們看一部電影是為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讓你走進影院?近來素味難耐,很久沒有將逼格曬的很招眼,一鼓作氣走進影院。片不多,沒多少是自己一看就恨不得搬個小馬扎坐人群堆里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霸僖娢覀兊氖辍笨雌莻€青春回憶類的愛情片,反正自己一個人,看什么無所謂。
前有教授《致青春》,后有老師《匆匆那年》,緊接著有優(yōu)秀課代表《梔子花開》?!对僖娢覀兊氖辍芬圆灏嗌淖藨B(tài)慢悠悠的進來,不知是看了太多的復聯(lián)還是品了太多的末日,這么一部淡淡奶油味道的愛情小片還不錯。故事不算緊鑼密布的,是回憶與現(xiàn)實參插著進行,還算能讓人看明白,不那么的燒腦細胞,這時候也的確不想太費腦子,自然享受著這種一目了然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也算養(yǎng)眼,偶爾有點小H,也不失大雅。主打的是十年前的回憶里,那難以忘懷的初戀情人和砰然心動的第一份感情。某個瞬間和場景不禁能讓人共鳴起那時的青春。
片中的人物性格從開始也做足了鋪墊,很容易“辨認”哪一個就是當年的你。
起初抱著消遣的態(tài)度選擇了這部小電影,看到最后也滿眼含淚
從淅淅瀝瀝的4月到快陰速晴的6月,回憶了太多遍保羅;崇拜了太多遍英雄聯(lián)盟;品讀了太多的末日。也許是有些疲憊,也許是需要一縷清新?!对僖娢覀兊氖辍愤@樣一部淡淡香草牛奶味的愛情片來得恰到好處。與《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左耳》等正青春愛情片不同,《再見我們的十年》講述的是青春回憶類愛情片。影片是將回憶與現(xiàn)實穿插進行講述。片中八位人物性格迥異,影片男主宋冬鴿(郭家銘飾)校園時代是個整日研究“燈泡”的工科男,他憑借呆萌的性格和對事物的執(zhí)著態(tài)度收獲了初戀蘇曉琪(劉蕓飾)。擺脫不了歷來“畢業(yè)分手”的魔咒,畢業(yè)季也讓二人遺憾分手。一別十年,十年后,本與現(xiàn)任女友凌莉(潘霜霜飾)過著安穩(wěn)的生活,但偏偏在不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心底里念念不忘的琪琪。然而十年后的偶然相遇,琪琪搖身一變成為了宋冬鴿的老板娘。面對心底愛著的前任和深愛自己的現(xiàn)任,宋冬鴿該何去何從成為該片的最大看點。十年后的他依然一如既往很執(zhí)著很善良,不同的是他學會了忠于內(nèi)心,敢于追求他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這幾點都與當下80后的愛情觀非常相像
【再見我們的十年】十年其實并不長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