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兩句:
1、其實他從未想要得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從未想被矚目。他聽到的雜音的恐懼也可證明。要知道,有一種天才是孤獨的,像納什。他要的僅是滿足自己,這也是他對于藝術(shù)對于音樂的忠誠。
2、就連記者本人也是,接近、善待納撒尼爾也是出于滿足自己心理的某處空缺。他專欄描寫納撒尼爾的自話自說,如同一個絮絮叨叨給自己講故事的老大爺一般。他不也是Soloist?
納撒尼爾,音樂上的天才,生活中的瘋子,拖著自己的小推車流浪在街頭,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在街頭才能聽到貝多芬,只有在隧道里演奏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存在。
沒有音樂的納撒尼爾,猶如沒有靈魂的人。也慶幸,納撒尼爾遇到了他的神,沒有放棄他,給他找公寓、請老師、看樂隊演奏排練、鼓勵他演奏。精神疾病擊退了納撒尼爾,但羅培茲沒有放棄他。
聰明到極致的人或許總會有一方面的偏執(zhí),可能也是這樣的偏執(zhí),造就了天才。
深刻!大都市里的靈魂獨奏者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