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火葬開始,也在火葬結束。有時候需要一個儀式,去和過去的牽掛也好,不愉快也好做個告別。我覺得挺好的,但我選擇不原諒。
有點沒看懂,但最大的沖擊是人不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體到讓人感受到有些無力。從某些方面說,你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一個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發(fā)生的事,而任何一個他人的表述和轉達,不能否認都是經過他人自我篩選加工后的產物。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絕對的黑或白么?大概灰色才是最終的歸屬吧。
看完以后會有一點點小壓抑,不僅僅由于葬禮的基調,還是自身對傳統(tǒng)認知的懷疑。
之前在日本玩的時候還真買過一包Hi-Lite抽,當時只是單純的被它藍色的軟包吸引,價格也比較便宜,抽起來卻格外沖。
片子從對“火葬”這個詞兒進行名詞解釋開始、配著火化爐的畫面,氣氛一下子嚴肅起來,不容分說地把觀眾的情緒一把拉進電影里:人類是唯一對同類進行火化的動物(當然其他動物不會用火)。
父親的喪禮同另一位松田的同地舉行,前來吊唁的賓客紛紛走錯,以致主家不得不尷尬的問:您是來參加哪位松田的葬禮……最終喪禮賓客只來了稀稀拉拉幾個,而且個個都是奇異分子
很喜歡日本電影對死亡這個話題的坦然和重視,追思會上各種社會人對這個不成職的父親居然是各種另類的褒獎,讓兒子們意外又有點慚愧...
沒有誰的一生是可以被總結的,即使是這么一個拋家棄子十三年的浪子,盡管通篇氣氛很喪,臺詞寥寥數語,卻在傳達一種大愛、小人物的真情對他人錯誤的諒解也是對自己的放過
感覺能改名成:被偏愛的小兒子。大兒子和父親之間基本沒有一丁點回憶。而小兒子卻是從小就被爸爸教導打棒球,盼望小兒子實現自己的棒球夢想,為小兒子學習魔術;就連媽媽也坐在棒球場邊回憶過去。。。大兒子好像在他的生命中不存在,哥哥有點慘啊。
這父親對家庭毫無疑問是不負責任的。
總之我個人沒覺得這電影有什么意義,什么都沒說清楚,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沒批判到位也沒有感人到位,乏善可陳吧
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親、丈夫、好朋友三個身份。比如片中,朋友們都說他是好人,給無家可歸的人住宿,幫沒錢的人籌錢??蓪τ谒钠拮雍秃⒆觽?,他無疑是他們人生中最深的痛。欠下賭債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們過分早熟幫這個家庭掙錢,承擔家務。最后孩子們大了,他們和母親卻也不親近,對父親更是恨。大兒子怕重蹈覆轍努力工作賺錢出人頭地,小兒子找不回父親的愛,在面對自己要當父親的時候更多的是拒絕和慌張。
幸福的家庭其實不多,孩子和父母的血親關系,都是牽扯的愛
“空白的13年”到底什么才是父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