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說這是我本年度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似乎是透明的,因為我好像看穿了斯派維,看穿了他的家人,看穿了整部電影,并透過它看到了生活。每次看那部電影,都似乎在給自己療傷,很治愈。
影片分為三個部分:
PART1:出走前在家的生活。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后,克萊爾正忙于她的昆蟲研究,左手拿著一只昆蟲,右手還在記錄著什么。格雷西好像在等待什么,突然電話響了,克萊爾說是找斯派維的。斯派維接到的是來自史密森學(xué)院的電話,吉布森女士邀請斯派維去參加貝爾德獎的頒獎,因為斯派維設(shè)計的永動機得獎了。斯派維想的非常周到,他讓吉布森女士以為獲獎?wù)呤撬母赣H,這樣吉布森就不會認為這是無理取鬧。但最后斯派維還是沒有答應(yīng)去參加頒獎典禮。
斯派維本有一弟,名雷頓。他與雷頓恰好相反,雷頓雖然比他小一歲,卻體格強壯,遺傳了他們的父親,父親的夢想是當一個牛仔。斯派維遺傳了他們的母親,母親是一個科學(xué)家,有一個科學(xué)家的頭腦。正如斯派維所說,他父親和母親的相愛就是一場迷。斯派維和雷頓每天在一起玩得很開心,直到有一天雷頓的死亡
單純沉默有想法熱愛固執(zhí)倔強大膽孤獨渴望。
主人公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輕松浪漫的鄉(xiāng)村音樂,絕美豐富的鄉(xiāng)村畫面,易懂新奇的兒童視角,使得這部電影的治愈指數(shù)拉滿。
他在家里得不到父母關(guān)注,像是一個附贈品。尤其是他的同伴兼好友兼弟弟死掉后,他收獲的卻是更多的忽視。爸爸整天待在農(nóng)里,媽媽沉迷在研究里,姐姐在忙她的選美大賽。沉默安靜的午后,空曠的房間,內(nèi)心的孤獨,于無聲中醞釀發(fā)酵。微風(fēng)吹過門簾的那天,他接到一個電話,然后他在凌晨五點搭上去往華盛頓的長途貨車,住在長途貨車的一輛房車上
---很久很久以前,冬天到了,有一只病重的鳥兒,它無法飛往溫暖的南方過冬,于是它告訴自己的家人,不用管我,我會找到過冬的地方的,讓我們明年春天再見。鳥兒來到一棵高大的橡樹面前,問他,他能不能在他的葉子里過冬,但那是一棵傲慢冷血的橡樹,他拒絕了。楊樹,柳樹,榆樹,梧桐樹,他們?nèi)季芙^了,后來,天空下起了雪,鳥兒抱著最后的希望,來到了一棵松樹前,碰碰運氣。松樹說,我給不了你太多的保護,我只有漏風(fēng)的小細針葉,但是,好吧,你可以留下來。鳥兒別提多高興了,他活著度過了一整個冬天,第二年春天,鳥兒高興地和她的家人團聚了。上帝看到了這一切,他決定好好的懲罰那些自私的樹們,作為懲罰,從那以后所有的樹一到冬天就會失去他們所有的葉子,除了保護鳥兒的松樹。
電影想表達的內(nèi)容非常跳躍,但實際觀影體驗不好,總讓人有種“剛才是不是走神少看了一段”的感覺——即便事後有將情況圓回來。關(guān)於這次旅行過程也並不值得稱讚,既然母親是科學(xué)家,為何不能理解獲獎的價值幫助TS去華盛頓?整個行程裡主人公的行李、活動等大量的情況都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所有能給人留下印象的細節(jié)都出現(xiàn)在旅行前和旅行後,而且這些細節(jié)對電影本身想表達的看不出有多少助力,瑣碎在沉積。
最近看過的好幾部法國電影都是小孩為主角(如Je m'appelle Elisabeth),但講述的故事都不是那個年齡軀體會有的思維——即便有如此成熟/智慧的小孩,我也不認為如電影描述的一樣。導(dǎo)演只是借一個小孩的軀殼在進行成年人的思考,然後再轉(zhuǎn)換回小孩立場,形成一種莫名的觀感,這種處理非常具有難度,而至少本片沒有處理好。
這不是一個關(guān)于少年天才的童話故事,也不是什么年輕科學(xué)家的傳奇人生。它只是一個無法被逃避的悲傷的現(xiàn)實被接受的過程。
電影中的景色很美,很開闊,讓人沉醉,一家子各有各的怪癖,可是也還是會坐在一張桌子上吃早餐,這樣的氛圍是一種假象。因為在天才的T.S腦海中時常會出現(xiàn)的那個帶著牛仔帽的小男孩。他在某一天的意外去世終結(jié)了這一個家庭的和諧平靜。
盡管沒有人會提起,那一天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在T.S的心中,其實深刻的意識到是因為自己,可是他不敢提,也不愿意回想,因為這是以他的年紀沒有辦法承受的事實。得到貝爾德獎只是一個開端,他早就想要逃離這樣的不能接受他的環(huán)境,以及他自我譴責(zé)的心理,讓他需要以另外一種形式來證明自己。
當他坐在火車上,留著眼淚,思念親人,幻想著帶著牛仔帽的弟弟跟自己一起經(jīng)歷這一場逃脫的時候,他開始慢慢意識到,逃避永遠不可能終結(jié),他想要的不會是站在領(lǐng)獎臺上成為一個傀儡,不會是被白宮接見,成為教育系統(tǒng)的楷模,當然也不會是被人利用,失去自由。他只是需要一個在眾人面前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影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