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知道了這部電影,恰巧前幾天去看《湄公河行動》,在團購里發(fā)現(xiàn)了這部電影,9.9元,沖著便宜,決定也一并看了吧。
今天看完,有點失望。
結(jié)局和我去年看介紹時留下的印象截然不同。
我所以為的結(jié)局是,鄰居嚷嚷著又有女人死在了稻田里,女主角爸爸被告知是他的女兒……
從電影一開始,我便是帶著這樣一種心情看的,整部電影看下來,也有不少這種誤導我這么想的多處鋪墊。尾隨的男人,暗戀女主角的少年,女主角隱忍而張揚的青春叛逆。
但實際上的結(jié)局就是一行字幕(兇手于2015年被抓?。?,然后女主角在青綠的稻田里尋找什么……然后結(jié)束了。
感覺就是缺了點什么。但又讓人松了一口氣的感覺吧,女主角的同桌沒死、女主角也沒死,死的只有不算正式出場的2具尸體和一具高度腐爛的尸體,而不是在故事里露臉,也占據(jù)了情節(jié)的人物,這樣會覺得可怕很多。
看見不少評論提到《死亡回憶》,其實這部電影和《死亡回憶》相比的話,根本不是一個類型的吧,這部是青春片,被奸殺的少女只是為了給故事的時代背景潤色。那個時期我只在奶奶的口中聽過,荒謬壓抑
前幾天,偶然間看到了《黒處有什么》,這部電影是一位女導演王一淳的處女作,看著口碑還不錯,我就看了一下,看完了有些思考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女導演”“處女作”這兩個詞在一起出現(xiàn)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人是陳沖,她是一位演員,也是一位女導演,她的處女作就是得了金馬獎的《天浴》。進而我又想到另一位女導演李玉,她的作品有《觀音山》;《蘋果》。還有趙薇的《致青春》,徐靜蕾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這些作品看過一些,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共性,就是每位女導演的作品都是以女性的視角展開,進而來詮釋女人的,而這部《黒處有什么》也不例外,只是這部電影里的女人還沒有長大,我姑且稱為少女,但不管怎么說都是女性。
《黒處有什么》表面上是一個犯罪懸疑類型的片子,但我覺得破案只是一個“外衣”,導演給我們講的不是一個層層抽絲剝繭的破案過程,而是一個少女對性的啟蒙與探索。片子的背景是20世紀90十年代初期,那時候的人們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思想上還是那種頑固保守的樣子。其實就是現(xiàn)在,21世紀了
以男孩視角回憶青春歲月為主題影片不在少數(shù),而以女孩為視角的卻并不多。我認為這部電影是難得的一部用心之作,具體主要體現(xiàn)在各個細節(jié)上。
首先這部電影可以說很好的完整的還原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畫面?,F(xiàn)在的快速的基礎(chǔ)建設(shè),把我們曾經(jīng)的回憶全部拆掉了,又是想要故地重游曾經(jīng)玩耍、學習的地方早就人物皆非了,好在我國是階段式遞進發(fā)展,要想找到曾經(jīng)的樣子,估計從四、五線城市或者欠發(fā)達的縣城才能找到,電影中那老式的家屬院、斑駁的學校大門、冰糕箱、木質(zhì)長條靠椅等等曾經(jīng)不以為然的場景和物品,如今在電影中看的都非常親切,幾乎完全真實還原了七零八零后的青春時代,有很強的代入感。
其次人物設(shè)置方面精準,當我們回憶一個人的過去,往往只是記住他們最有特點的一些事,盡管有些事不能完全代表他個人的真實性格。電影中處于叛逆期的女兒、正直、精于業(yè)務(wù)、性格急躁的父親、好似處于更年期前期性格古怪的母親以及每個學校都有的那種小混混、每個班都有一個過早成熟的女生、自以為是的班主任......這好像就是七零后八零后都經(jīng)曾經(jīng)歷過的生活
每個時代的價值觀都是被深深印刻在人們內(nèi)心的。不論哪個時代背景,現(xiàn)實與理想可能總是相悖的,現(xiàn)實總是會無情地打壓、束縛著人們;而當積攢到一定程度,人性的陰暗面便徹底地裸露,它所承載的“爆發(fā)力”在人固有的價值觀里可能是無法估量的。一如影片中張雪的遭遇,她的放蕩不羈、不愛被約束、追求自由的性格是不被那個時代所接納的,無論是在學校、社會,還是家庭都是被否定的。學校老師言語諷刺她,同學的不理解,父親的不聞不問,這些都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事后,所有的人并沒有究其根本
黑處有什么?有“性”。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