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張生還是憑借狀元及第而和崔鶯鶯在一起的,可見古代很重視功名,注重門當戶對。而現(xiàn)代又何嘗不是呢,普通出生的孩子,只有考上一所好學校,融入到好的氛圍中,才會遇到更優(yōu)秀的人,不得不承認,學歷真的和愛情掛鉤。
之前聽語文老師講,古代是先結婚后戀愛,一般婚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就覺得很可悲。這部電影中也是,如果不是兩人的心意相投,加上紅娘在其中穿針引線,鶯鶯會不會就被迫和不喜歡的人成親了呢。古代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悲劇發(fā)生?像這樣堅持并且反抗的應該是少數(shù)吧。
前幾天,在古代史課上看過了越劇版本的《西廂記》,第一感覺就是劇中道具和人物扮相簡單,但是表現(xiàn)得很有張力。所以特地把原版的《西廂記》拿來品讀,發(fā)現(xiàn)里面把的元曲極大魅力展現(xiàn)一覽無余:細致的工筆與優(yōu)美的曲調(diào),未聞其聲就已經(jīng)感覺到它的婉轉曲奇的音樂節(jié)拍。語言簡單凝煉,把“說”、“唱” 與“做”完美的結合。
下面我就簡單的根據(jù)我看過這部偉大的元曲之后總結的一些人物特點吧。也許我講是的人物風格與常規(guī)看法有些不一樣。僅僅是自己的一下小見解吧。
首先就說說男一號張生。他是一個性格輕狂帶有點拘謹,灑脫又帶有點迂腐的人。就按現(xiàn)在的人說法就是小白臉。比如戲中唯一比較暴力情節(jié)即孫飛虎到普濟寺劫崔鶯鶯時,也是他求助與朋友杜確將軍而獲勝,為最后抱得美人歸奠定基礎的。張生性格中多少有點自憐的傾向,他形容自己:“學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边@樣,到了普濟寺遇到自己的桃花運之后:“月色溶溶夜,花木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蹦敲催@正如自己評價的“學成滿腹文章”,還算貨真價實的文人形象。另外
無論是看電影還是看書,都不喜歡事先了解太多,以減少先入為主的影響。
因為看過《梁山伯與祝英臺》,認出凌波來了,但是,別的演員都不知道姓甚名誰。
我覺得,這部電影,從布景、情節(jié)設置、演員表演、鏡頭調(diào)度上,完全不輸于黃梅調(diào)電影的巔峰之作《梁山伯與祝英臺》,可以平起平坐。
如果硬要比較的話,似乎是,《梁》勝在氣場強大,《西》勝在精致細膩。
扮演紅娘的那個演員,一開始沒太看出有多出彩,但是,越看越不一般。在拷紅一場戲,紅娘一邊哭訴(一半是真哭,一半是演給老夫人看)
西廂記:聊此片中李菁的表演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