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選擇了2006年馬來西亞公開賽決賽,這樣一場就連資深羽毛球愛好者都未必熟知的比賽——它太古老了,鮮有人還記得12年前的林李是怎樣的競技狀態(tài),就連遺留的比賽錄像也非常的殘缺、模糊不清。但另一方面,這也不失為一個出色的考量: 因為這是李宗偉在和林丹多達40次交手中贏得最驚心動魄的一場,同時也堪稱21世紀(jì)以來、國際大賽男單決賽最驚人的逆轉(zhuǎn):沒有人能在這么大的賽事舞臺上,面對決勝盤13:20這樣絕望的分?jǐn)?shù),連得7分,最后逆轉(zhuǎn)、取勝、奪冠。
李宗偉職業(yè)生涯拿了69個公開賽冠軍,46個超級賽冠軍
上周日和朋友約飯之后回到家,室友們臨時決定去看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一如既往的風(fēng)風(fēng)火火,一如既往的走錯片場,錯過開頭,來到電影院里時小宗偉已經(jīng)在拿著平底鍋練習(xí)羽毛球了。
電影的主線圍繞李宗偉的少年、入羽毛球?qū)W院以及與凌丹的對決,從年少單純的夢想、到入校之后到磨合、以及失敗之后到重拾信心,整部電影看下來,讓我感覺到一個字:“燃”。
這是一部傳記片,也是運動題材的劇情片,這兩個類型的結(jié)合,決定了該片必須與原型人物的經(jīng)歷相吻合,也就有了人物傳記電影的主題。
感慨良多,對不起了!我也很喜歡羽毛球,但電影就是電影,傳記電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本應(yīng)是一段勵志甚至是禪意的故事被拍得這么商業(yè)這么普通,立意也淺,甚至有點搞笑,我想導(dǎo)演并沒有想讓我笑,但我們這幫人在影院里尬笑得這么歡樂。太多違背常理的改編,我只能說導(dǎo)演你真的沒好好做功課,而且底氣不足,靠一些小聰明小花招橋段是撐不起一部傳記電影的?是,演員找得很像,動作也很像,但空有皮囊,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但故事的靈魂丟了,沒有好好了解人物和羽毛球
武漢出差回來重慶路上手機看完,一如既往的感動得一塌糊涂,鼻涕眼淚占據(jù)全片四分之一時間。
羽毛球,小學(xué)五年級時,母親送我了一副球拍,紅色的球拍架子和黃色的穿線,我把自己最喜愛的旺旺貼畫,認(rèn)認(rèn)真真地貼在了手柄上,那年我12歲。
打球就要認(rèn)真,這是我對自己第一喜歡的運動項目的尊重。認(rèn)真就有輸贏,但一個人的輸贏只能讓我笑笑,唯有一群人的榮譽能讓我熱血沸騰。
有幸體驗過一次,曾經(jīng)參加過一次網(wǎng)上羽毛球群里組織的團隊比賽,我作為男雙之一,為團隊而戰(zhàn)。比賽是累積積分制,我上場之時
【李宗偉:敗者為王】李宗偉敗者為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