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shù)厝艘恢北Wo(hù)伯格曼,不向外,透露他的居住所,直到2007年伯格曼去世之后。
伯格曼終其一生每天看三部電影。
1952年是伯格曼多產(chǎn)的一年,也是他享譽世界的一年。伍迪艾倫《莫妮卡的一天》是為了裸體鏡頭,他也不例外鏡頭他也不例外。伯格曼的電影大部分都在羅馬天主教禁片名單中。伯格曼覺得性愛很有趣兒。
1955年,伯格曼與女演員相愛。票房慘敗患上癌癥。面前他有兩條路,一條是自殺,一條是寫喜劇,他寫了《夏夜的微笑》。
他屋里放著一個宜家的大沙發(fā),跟我家的同款。
打擾伯格曼。我在廣州看那么多場電影以來最佳的觀影體驗。沒有人打電話聊天,沒有拍照片或者短信的聲音。雖然空調(diào)太冷快要進(jìn)入冬眠狀態(tài),但在一個很多人的環(huán)境里被迫沒有快進(jìn)地看完一部紀(jì)錄片,對于紀(jì)錄片有了一個新的認(rèn)識。對于伯格曼,甚至他影響到的各國電影人身上看到的百態(tài)思想和人生的姿態(tài)。明白我們講好一個故事,但對每個觀眾的影響方向和深度卻是如此不可掌控。
還沒有看過伯格曼的作品,之前因為論文的關(guān)系,對于婚姻有所涉及,但僅僅標(biāo)記了
《婚姻生活》,還是沒來得及去看。約翰·蘭迪斯在影片開頭就談到伯格曼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導(dǎo)演,很大膽。伯格曼對于死亡和孤獨的描繪,滑稽中帶有著思考,《第七封印》中死神的降臨,“我是死神 你是來帶走我的嗎 我已經(jīng)在你身邊好一陣了 我知道 ”“騎士說:等一下 死神說:人人都會來這么一句,但死是不會等人的”。《沉默》中語言、對話的減少,現(xiàn)代人處境的艱難,人與人的無法溝通,讓我想起卡夫卡《城堡》中嘈雜的電話
原來李安的名句出自這部片子。
我是無意看到這部片的。
其實很多導(dǎo)演都看不懂伯格曼吧。尤其是張藝謀和北野武。
李安還算是懂的,畢竟他來自基督教家庭。
少年奇幻漂流,應(yīng)該是向伯格曼的致敬之作。
瑞典這個國家,去過一次,知道為什么會誕生伯格曼。
這里的環(huán)境令人陰郁,人們喜歡給你講鬼故事,即使對于像我這樣不熟的客人。
在瑞典,我平生第一次住在一個特別的旅館,在教堂同時也是墳場旁,窗外就是墳?zāi)埂?br>短短十天的旅程,有兩次,碰到的不同的人主動向我講起鬼故事,而且活靈活現(xiàn)
《打擾伯格曼》隨記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