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也是很紅火的,但我不是很喜歡.
不喜歡的原因一個是對于天天爭吵的生活已經厭煩了,不想看著電視劇的主人公很在吵吵,也不喜歡里面太多的性暗示,雖然夫妻生活顯然是婚姻很重要的部分,但顯然不是全部
近來,BTV4熱播“金婚”,不由自主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要有空我都會坐在舒服的沙發(fā)上細細品味這杯“平淡真實、回味無窮”的清茶。
“金婚”代表了一種祈愿和祝福。在原本傳統(tǒng)當道,“從一而終”的紅色年代,也許金婚并不稀奇;但到了現(xiàn)在這個婚姻和性愛觀念大轉變的年代,到了這個物欲橫流、不斷求新的年代,金婚則徹頭徹尾成為了一個稀缺事務。君不見,現(xiàn)在中國的離婚率年均增長率是多么的高;君不見,有陣日子大家問候的口頭禪都變成了“你離了嗎”;君不見,前些日子德國一位女市長創(chuàng)新性提議,希望將婚姻的合法期限設定為7年(也許深受七年之癢的啟發(fā)),她本人就是一位身體力行者,好像已經結婚3-4次了……這一切一切的都說明,婚姻在現(xiàn)代人心目中的原本神圣感已經有所褪色了。畢竟現(xiàn)在的誘惑太多太多了,姑且不論你是主動出擊,招蜂引蝶的情形,光是即使你坐懷不亂,但是窗外依然會有主動送上門的“厚禮”。因此,“金婚”——50年的相濡以沫——理所當然會成為一種現(xiàn)代人的祈愿,會成為很多凡夫俗子的奢想。
“金婚”代表著對過去的緬懷
片子很有畫面感,演員演出很入戲。
導演題材很時代,編劇是個喜劇家。
每天晚上8點左右到家,吃飯的時候可以看上一小會。
兩段印象很深刻,一段是張國立追求蔣雯麗(替劇中角色名字),張國立那個叫搞笑,追個女仔還要“搞搞清楚、表明立場”,隨即鏡頭給了蔣雯麗一個林黛玉似的嫣然回首。我靠,這就成了!
另一段是張國立和兒子大寶的談話,中心思想是討論“快樂的豬和痛苦的哲學家”。兩人刺刀見紅,四目相視炯炯有神,沉著冷靜的你來我往,爭鋒相對……最后不歡而散。這呀……拿崔健的專輯來解釋:“紅旗下的蛋”,怎么講?窩里斗斗,不操心。
最后大家都知道,故事還要演下去,所以圍繞著上一代人的成長,展開了當代生活的主線。
看片的時候是在廳里,家里小,所以老爸一直在電視機前飄來飄去,因為劇中對白生動又生活化,時不時的還瞄上幾眼。其實吧,我覺得老爸應該坐下來和我一起看,可是他這個鳥脾氣,或許只有最近熱播的《鄉(xiāng)村愛情》I II才能伺候的過來,看來我得要向趙本山討教討教了。
最近想明白了件事情,就是愛情這個東西基本是沖動的
當年電視上播的時候就看過,而今年又重溫了下里面的些許片段,稍稍有些感悟。真心希望所有即將走入婚姻的人都能先看看此片!
《金婚》講述了一對普通夫妻佟志和文麗風風雨雨的五十年婚姻,兩個人共同走過的歲月,白頭到老。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非常真實貼近生活,也具有時代局限性,不能一味去指責或是夸贊。
佟志和文麗是因為相愛走在一起的,也不存在太大的門第差距?;楹蟮乃麄儯瑫幵缸约喊ゐI也要把米飯留給對方,也會彼此爭吵惡語相向;會一起照顧孩子孝敬母親,也會彼此冷漠分居頭破血流
(就這么的嫁了十年,農村出身與知識份子出身的北京人,嫁了同一個工作性質兩好兄弟,漸漸生活方式趨向相似,而糾纏在相似的小擠樓過道上,知識份子看不起農村出身-連借錢都不配,其實都是窮日子,女人間爭吵,攀比,模仿,妒忌,鄰里間炒個肉做個湯的都是顯擺,都在怕別人看到,小過道就是一清二楚地暴露嫁了同一個級階的不同出身的二女子的殊途同歸的因選擇了的丈夫而獲得的同一個或降或升的生活方式。所以當選擇婚姻伴侶時,看看伴侶的好兄弟的妻子是個什么層次角色社會地位的,免而將來必有漸像的小生活圈中的攀比心理。只有遠離不同階層的人或是有點邊是不同階層的人,才不必流俗,也不至于降級別地爭吵那低級的比較。)
剛看到第十集
一個小資女嫁工人階級,就等于選擇了一種每一分錢算著過的生活方式。
嫁了一種低自己本身一級的生活方式,再繼續(xù)堅持小資習慣,只能顯得矯情了,最后不自覺了也沾上了工人階級習慣,與低一級的人群做一些自以為可以高一級別不屑就不與小市民為伍了,卻又只能為伍。
這個高資態(tài)此時也顯得虛而無說服力。
沒有錢,也不想方法
“金婚”中年婦女最好的禮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