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一個上海朋友看完之后說的話。不同的導演肯定會導出不同的外灘,但這一個,我看的不再是“宏觀”的歷史,而是歷史中的人。與其說偏離,我倒覺得是一種回歸。
個人最喜歡的是赫德和阿玉那一段,當解說講到“日記中兩年被抹去的青春歲月啊”的時候,那種真實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比看得太多的虛構(gòu)要來得有力量
那一個曾是亞洲最繁華摩登都市的地方,一百多年間上演過多少的傳奇,也正是這些傳奇書寫了這個城市的歷史。而這些歷史,又被人為的磨滅去了多少,失去了歷史的城市也就沒有了魂。
PS:孟小冬也著實是個不一般的女人,先是梅蘭芳后又杜月笙,她的口味很雜嘛。原來,到最后杜月笙才是那個活的最明白的人。
赫德說:“如果中國的政策改變,中國可以成為各國的領(lǐng)袖。如果政策不改變,它將變成各國的奴仆?!币话俣嗄昵暗囊痪湓?,今天應驗了。到底是中國的政策沒有改變,還是中國人用一百年畫了一個圈,如今又拐回了起點?
每一個事物都需要從兩方面去看,
1.宏觀整體
2.微觀細致到個體
在為徒步環(huán)形做城市地理準備,身在上海,就從上海這個城市開始了解。
這部影視剛好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上海的宏觀視角。
劇中通過五代人的成長映射了上海灘的百年風雨變化。
大清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一個英國人關(guān)大清海關(guān)長達45年,是腐朽的清帝國制度中,唯一廉潔不貪腐的衙門。
寧波商人{葉澄衷}。為人正直善良,在當時的商人中流傳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在他看來,大清帝國的腐敗,是因為知識的落后
“外灘佚事”一絕的紀錄片片 偏題的好文章?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5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