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家們是不是都是用快樂去換取的天賦?或者痛苦的經(jīng)歷就是成就藝術性天才的道路之一。塞巴斯蒂安說:如果最后的時光是被陰霾籠罩的,為什么他還能創(chuàng)造出最好的系列?正是因為最后的時光是被陰霾籠罩的,所以他還能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最好的系列。就像中期因“紀梵希和麥昆”的雙重壓力,不愿因循茍且的他變得乾綱獨斷,初現(xiàn)精神方面的問題,把好友從身邊推走,然后他創(chuàng)造出了我個人最喜歡的Voss。
2.他的秀場真的像一種偏激的行為主義,在Voss里達到高峰,重現(xiàn)的《療養(yǎng)院》胖女人和蝴蝶,景象殘敗不堪
I amshocked by Lee’s runway show ”Highland Rape”, a bold manifestation of “feminism”, his talent is second to none.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unusual artpieces created during his lifetime.
Lee held perverse view of women, and loved to torture us by his twisted and desperate Gothic aesthetic.
Lee’s strength of personality was phenomenal. He absorbed things like a sponge,and saw the beauty in the ugly. Nothing human disgusted him.
《亞歷山大麥昆:浮生如秀》
伊恩·邦霍特 / 皮特·艾德蓋
我們把他們叫做天才。以前認為天才嘛,就是天生聰明、明白事物的人??僧斂吹皆S多天才決絕離開的時候,又不免悲傷。明明知道的很多,卻早早離開。是什么推使著他們做出極端的決定呢?看完麥昆之后我仿佛有了一些推測。麥昆是時尚的寵兒、藝術的天才。我從他身上看到了比常人更濃烈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只是對服裝,對身邊的朋友親人也是如此,甚至對這個世界。他們喜歡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他們自己的方式。就麥昆而言,是通過他的設計
短評寫不下,存檔。
完全沒想到看這部紀錄片我都可以哭到不行。對McQueen的認知之前僅限于在V&A博物館里參觀時被美到震撼以及這是男神很喜歡的牌子。
了解一個天才的故事總是非常有吸引力,通過他自己手持錄音機拍攝的鏡頭、他的朋友家人、他的秀,盡管不是那么完整,也能窺見一二。他非常特別,來自一個平凡的家庭,從裁縫做起,對服裝有癡狂的熱愛,徒手敲開了時尚的大門,靠救濟金過活卻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時裝系列。他把自己完全投入了進去
從他第一場秀,復刻《開膛手杰克》,手段來自《香水》,就注定他是一位追求極致的變態(tài)的美感,特立獨行加上輪廓美是矛盾的結合。而用工作狂來定位這個鬼才一點不過,有些人歸家可以是另一個人,他回家還是麥昆!這種把一生壓縮推崇到極致的,或許也只有他,正如他所說的,如果他死了麥昆不會繼續(xù),因為那是很私人的東西,傳奇是無法繼承,難怪說現(xiàn)在的麥昆是沒有靈魂的他不像香奶奶,DG,迪奧一般是風格永傳,文化的悟出的靈感是分門別類的,如何傳承得了
文 | 鄒迪陽
在名宿云集的時尚圈內(nèi)部,亞歷山大?麥昆注定是個另類的存在。但凡對此產(chǎn)業(yè)略有涉獵的人,很難沒被他那圖案蹊蹺、造型夸張的單品驚掉過下巴。這些將個人風格揮灑到極致的經(jīng)典符號,猶如匯集了他畢生巧思的珍寶館,在其逝世數(shù)年后,依然為我們勾勒出其飽滿的創(chuàng)作激情與冒險家形象。
與之相比,對于他跌宕曲折的人生軌跡,公眾卻從來知之甚少,也沒花多少功夫去細致探察。即便在網(wǎng)絡高速運轉的今天,定制屬于自己的社交名片早已不再是一樁新鮮事:提及“時尚女魔頭”Anna Wintour
《麥昆》伊莎貝拉·布羅領演,美麗呀向死而活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