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地道的鑒藏家大概也不會輕輕略過威爾斯在F for Fake的最后一幕借艾 米爾之口向畢加索講的那番贗品的哲學(xué),尤其是銀幕上出現(xiàn)沙特爾大教堂時主人公說的那番話,一片不忍暴殄之心,直與天地生機相接:
[它在這里已經(jīng)矗立了幾個世紀。在整個西方也是人類的最高作品,而它是沒有署名的。它是對上帝光榮和人類尊嚴的贊頌?!茖W(xué)家一直告訴我們,我們的宇宙只有一次生命,你知道,這也許是萬物中唯一的無名贊頌。我們選擇的這座深沉的石頭森林,這首史詩般的圣歌,這種歡慶的氣象,這篇宏偉的贊美詩,當我們所有的城市都回歸塵土,它還屹立不倒,標志著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見證著我們內(nèi)心的深意……
我們用石頭、顏料、印刷制成的作品,也許數(shù)十年或一兩千年還依然不壞,但是還會毀于戰(zhàn)爭,或最終化為宇宙塵埃。無論成敗真?zhèn)?,無論珍寶 贗品,都逃不過這一命運。我們都會滅亡。因此,要懷著善心,把死去的藝術(shù)家從過去喚醒。]
所謂天地間之寶物,當為天地間惜之,切慮久而泯沒,珍而弆之,以與天地間樂育者共之;這是一種特殊的愛:原本從占有的欲望出發(fā)
《贗品》被歸類為紀錄片,但實際上紀錄片的歸類顯得有點奇怪。如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判斷標準可以覆蓋此類物的所有個體。將《贗品》暫且歸于紀錄片顯得有些牽強,再抬杠就有點“白馬非馬”的嫌疑。我更愿意將他稱之為一篇“視頻論文”,或者“影像雜文”。
如同威爾斯的前作《公民凱恩》開啟了“現(xiàn)代電影”的新規(guī)范,《贗品》超出了“電影”“紀錄片”的狹隘范疇。將影像的表達形式拓寬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而威爾斯單單在這部影片中的思考范疇,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電影的討論,議題涉及藝術(shù)是什么
本學(xué)期最愛的片。
威爾斯的最后一部長片《贗品》如同羅伯特格里耶最后一部小說《反復(fù)》,偉大的藝術(shù)家晚年的創(chuàng)作依舊生龍活虎。
戈達爾對于電影的意義,是探索,是指向。而威爾斯賦予了電影全新的語言,甚至是過度前瞻的。他不但指示出可能,并且有曠世的才情將可能性提升為經(jīng)典?!囤I品》以匈牙利贗品畫家Elmyr de Hory的BBC紀錄片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剪輯和拼貼成為了承載四個騙局(包括威爾斯早年經(jīng)歷)的敘事主線。全片圍繞著一個問題:藝術(shù)是什么?我們是否確知真、假。誠如恩斯特?貢布里希說的:“實際上沒有藝術(shù)這種東西,只有藝術(shù)家而已?!笔窃u論家催生著贗品。因為沒有比評論家們更愿意去歸納和總結(jié),并為風(fēng)格貼上標簽了。在評論家的眼里世界如同是一望無垠的即時貼。對于他們來說,判斷真?zhèn)稳缤窃谕嫣钭钟螒?。而贗品的天才早已洞悉了一切。Elmyr de Hory是不吊馬蒂斯的,因為Elmyr發(fā)現(xiàn)馬蒂斯在運筆時是遲疑不決的,遠沒有自己堅定。他只是為了亂真,才去模仿馬蒂斯的生硬。一個藝術(shù)家的風(fēng)行,有時就如同魚香肉絲成為道名菜那樣莫名其妙。何況我們也無法確知下一百年
“贗品”關(guān)于電影中的一個人物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