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在讓人討厭 男配倒是很招人喜歡 可為什么最后放松日是以那樣一種方式從他的嘴中說出來 影片贊助商是阿D吧 總有鞋的特寫 那些奔跑的鏡頭 那些慢鏡頭是在模仿誰呢 靠的
看完這部電影后,稍稍覺得它的故事背景有些像《足球流氓》。有《指環(huán)王》主角參與的《足球流氓》,在劇情上要明顯的遜于《放松日》?!斗潘扇铡芬婚_始就帶著青春洋溢的躁動氣息,在墓地里換上新潮的衣服,然后奔跑著去坐火車和一幫混混打架。這樣的日子感覺似乎很美好,很有青春期的荷爾蒙味道。隨著男主角上班步入社會,開始接觸美色,他對斗毆的渴望依然未減。他身邊的兄弟在愛和墮落之間游離,兩個人說出“big sky”(似乎是,記不清了)時,臉上的理想的暗影煙消云散。其實很喜歡片中那個后來成為新一代頭領(lǐng)的矮個子偏分少年,總覺得他很帥氣。電影最后男主角依然無法離開那貌似追求刺激的放松日,即便他能毫發(fā)無損的離開,所面臨的世界也根本沒有放松的一天。女人、友情、同性和異性之間的愛、毒品、割傷和拳頭,世界就是那瓶混雜在一起的酒,有人喝一口就喝不下,有人喝了整整一瓶,卻依然不醉。
end
Elvis說 bigsky 跟我一起走吧 去柏林 去那里都行 我想離開這里
Carty說 我只想在大街上溜達
英國現(xiàn)存的封建制度 證明他們還是一個保守的國家 思想上的保守 導致年輕人性格上的壓抑 他們比中國的年輕人還壓抑 我印象中從來沒有過色調(diào)明朗的英國電影 就算billy elliot也逃不出這窠臼 他們的天空總是低低的灰色的 他們的心靈和身體一樣 總是搖擺不定的
Elvis的房間里有一個 上吊用的繩索 透過繩索的邊緣 去看這個荒謬而晦澀難懂的世界 什么時候會結(jié)束 什么時候能夠結(jié)束 他在向誰發(fā)問 誰又能夠給出答案 寄希望于某個人 “沒有你在 我什么都不是”他不喜歡Carty去釋放暴力 去征服別人 他更不喜歡 Carty沉迷于各色各樣的女人 因為 他愛他 他希望 這一切能結(jié)束 大家看清楚或者弄明白這一切發(fā)生了什么 然后離開這里 去哪里都行
長長地風衣 裹著單薄的身體 單薄的意志 迎風站在碼頭 望著面前駛向遠方的船只 冥冥中 有些東西也隨之帶走
Elvis被Carty一次又一次的利用著 他卻甘心這樣 花花世界 滿是 我們的欲望 食物 三葉草 毒品 搖滾樂 漂亮的女孩 什么時候能夠…
原本以為這類片子對我不再具有致命般的殺傷力。
原本以為我早已對這類故事具有免疫力了。
他和他的故事。
Carty和Elvis的故事。
結(jié)果,依然被Elvis折磨得痛心疾首。
他跳的那一刻,他哭了,我碎了。
總是被這樣輕易的擊倒了,太懦弱了。
活得認真等于活得痛苦。
他不是認真,他是較真
Carty是個自私的人,他不屬于任何人,只屬于他自己,他總是用“只是”來為自己開脫。
Elvis說他想遠行,隨便去哪,也許柏林,只要離開。他問Carty:“你不想嗎?”Carty說:“天空遼闊?!?br>他的回答讓Elvis覺得找到了知音,讓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懂得他的人,一個愿意陪他看海的人,一個愿意陪他離開的人。
只是,Carty只是隨便說說而已,而Elvis卻當真了,太當真了。
所以Elvis憤怒的質(zhì)問他:“你要是不想你為什么要說?”
Carty說他喜歡那張唱片,就是太貴了,Elvis馬上買下來送給他,后來去Elvis家,他喜歡Elvis的那雙珍藏版的球鞋,當時Elvis才剛剛喜歡上他,所以還不愿意給他,不夠后來還是送給他了。
一張唱片而已,一雙球鞋而已,很小,也很重。
Elvis帶人幫Carty打…
我09年時寫的觀后感
今天看了英國電影AWAY DAYS,第一次覺得同性戀情是那么凄美,比斷背山給我的感覺要強烈好多。LIAM BOYLE 扮演的Elvis愛上了一個異性戀的男人Carty,看著他搞女人氣得要死可還是要惹著;不忍讓他加入他們的混混幫, 幫他擺平事端希望混混的生活結(jié)束。一直到最后,carty應該都不知道Elvis是Gay,不知道他愛他。Elvis的眼神太讓人心疼了,從在教堂里懺悔一直到他自殺,他一直都只是說,輕輕地說 He loves you,he loved you。
Evis或許因為環(huán)境雖然是個混混,但是個太敏感太浪漫的人,吸毒后就可以看到房間藍色玻璃上的星星,希望做個水手周游四海,看到大海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還有那么漂亮的臉和身材,被震到了。
兩幫混混打群架,對方罵他們是基佬,他在這邊輕輕地說,我倒喜歡這個稱呼,在混混幫中他是孤單的,遇到Carty后他看到了希望,想和他去柏林,和他去任何地方,只要離開那里就行,可是結(jié)果,他還是孤單,甚至更孤單了。
當他第二次提起去柏林時,發(fā)現(xiàn)Carty根本是敷衍他,他太失望了,當時我就覺得他應該是G…
改編自凱文.山姆普森半自傳體小說《放松日》,如果這部著重描繪的是那青蔥歲月無聊之極的結(jié)幫打架游戲,那么他的另一部改編成電影的《法外之徒》則是徹底地放寬了玩命的籌碼。相比較,我還是喜歡《放松日》,喜歡那些把歲月的浪花打上岸,鹽液蒸騰后的人間氣味。
開始,伴著搖滾樂,出自心底里的謊言與逃亡撲面而來。這是英國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背景,少了電腦、iPod,卻多了戶外相見的機會。穿著帶帽的夾克衫,備一雙阿迪的戰(zhàn)靴,再剪一個披頭士發(fā)型,就算趕上了這趟潮流的車。
本片沒有特別顯眼的身份標志,雖然來自作者心底里封存的回憶,但都是只言片語般的掠影。不像《這就是英國》那樣打著光頭黨的旗號屹立于時代文化的風暴中,也不像《饑餓》那樣陰森森、血淋淋地祭奠時代的另類青年英雄。但它的確有一種無名小花的魅力,淡淡地,說著那些孩子們迷茫困惑的心事,還有那懵懂抑或錯位的愛慕之情,男孩愛男孩,朋友愛朋友。不凜冽,卻也能感到刺骨的寒意。
濃重的口音,頗有心意的背景音樂,外加異常醒目的故事主題——朋友與茬架,這是本片的全貌,我是這…
放松日:意外!矯情的小清新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