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部電影,一開始我是當恐怖片來看的,準備好堅強的心情來感受突如其來的恐懼,但事實告訴我它不是恐怖片,確切的說應該叫做心理藝術(shù)片。演員的表演、攝影的角度和音樂的搭配都可說的上是完美無瑕,除了在情節(jié)的構(gòu)思上稍微有點低估觀眾的智商外,可說的上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片。
影片剛開始就吸引了我,風格獨特的畫展以及立交橋在兩棟樓之間優(yōu)美的弧度,都被女主角詠琪掌握非常好,我也對電影充滿了期待。其中有些片段更是無以倫比。
在黑房里,詠琪洗完自己的照片,慵懶的坐在臺上,抽著煙,雙眼迷離,煙霧縈繞,微弱的冷光透過她塑料狀的連衣裙發(fā)出綠光,其間藍綠紅黑各種顏色交糅在一起,詠琪緩慢隨意的熄煙動作、望著周圍照片的縹緲眼神、再加上那要命的極有節(jié)奏感的音樂,營造出美輪美奐又極致神秘的意境。詠琪心靈的空虛、對藝術(shù)的敏感以及些許神經(jīng)的氣質(zhì)呼之欲出。
此后就目擊車禍,這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段,所有的情節(jié)都將在此延伸,詠琪膽怯的走進,破爛的轎車、冰冷的尸體,凝固的鮮血,她本能的扭過頭,想逃離現(xiàn)場,但她又猛然的站住,死尸——美…
影片的前部分的感觀很像mv,一股清新致郁的格調(diào)。整體拍攝風格與之前看的中式恐怖,民俗恐怖和歐美恐怖片很不同,這叫港式恐怖(刻畫現(xiàn)代都市人的心理問題)嗎?
影片描述了女主受死亡事件刺激導致童年陰影重現(xiàn),嘗試治愈和尋找自我,在朋友幫助下部分療愈,最后通過類似“電鋸驚魂”的經(jīng)歷實現(xiàn)可能的治愈。影片中女主在陽臺的蒙太奇的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女主敷面膜和殺手戴面罩的形象很像,暗示女主和殺手之間的相似,同樣對死亡感興趣并且不被人理解。如果女主沒能治愈
[免責聲明 3年前寫的]
2/3爛片。
我不是嚇人,文章一開始我就告訴你死亡寫真這片是2/3的爛片。故事講述了一個女子因為小時候因為被表哥猥褻,母親又不相信其所訴,所以便產(chǎn)生了童年的陰影,有些自閉、憂郁以及歇斯底里,經(jīng)常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一次意外的在大街上見到車禍,喜愛攝影的她便將死者拍下來。(其實這個舉動對于我來說并不奇怪,你覺得我很變態(tài)?)后來在書店買了幾本關(guān)于死亡照片的圖書,因為加入會員有折扣,便留下了自己的私人資料。變態(tài)殺手(書店的打工仔)就開始恐嚇她,寄血腥的照片,把自己殺人時錄下的片段給她……最后變態(tài)殺人狂把她綁架到了自己的房間,準備把她殺死,就在這個時候,無敵又及時的警察來了,哭一下,笑一下,出字幕!
本片是一部不能再商業(yè)的電影了,從主角2R(的確是美女)就可以看出,彭氏兄弟就打準了年輕學生口袋里的錢,這個就和美國現(xiàn)在越拍越爛的青春恐怖片 一樣(例如黑色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都是青春靚麗的美少女以及帥小哥在熒幕前不停的尖叫,然后投資方的口袋就不斷鼓起來,本片就是一個完美的青…
1、我們并非寂寞地存在: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雙面薇若妮卡》,看似孤僻格格不入的“我”在世界上并非寂寞恐慌地生活著,另一個有著相同性情、癖好、隱疾的“我”就在身邊,只是大多時刻,兩個落寞的“我”沒有時機相互安慰。之前猶疑導演為什么拍qiqi在書店購書付款時那個片斷那么反復詳細,甚至辦理優(yōu)惠卡前后書的價格也交代的那么清楚具體。原來這是伏筆。正是這些書讓兩個原本相安無事游離著的“我”相遇。只是書店收銀的那一個更加極端而已。
2、《art of death》
認識中的一個朋友愛上拍鐵絲網(wǎng),有爬著藤蔓植物的,有積了雪的,有夕陽陰影的。。。
也有愛拍西湖的,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的樣子,西湖的水,游客,湖堤的樹,還有夜景。。。
也有熱愛建筑的,拍各處的古宅,年代久遠的憔悴,坐在大門邊石板上絮絮叨叨講述老房子故事的老人。
愛上捕捉死亡那一瞬并非偶然。是原始性情中真實的部分蘇醒了,并爆發(fā)出令人驚異的渴望以及帶來的恐懼。昨天看過法國作家彭坦力斯的《窗》上說“我們可以丟失任何一個人一件物品,但無法丟棄自己”。是不是直到死亡那一刻才算…
黃婉伶被暴打,感到好爽!英文片名叫:Adnormal beauty, 不正常的美麗。真別說彭氏兄弟選主角的眼光很精準。見鬼1李心潔,見鬼2舒淇,救命林家欣,見鬼10陳柏霖,the messager的鐵T暮光女小K,A+B+C+偵探的郭富城及廖啟智,以及這片的2R。他未必要你去喜歡主角,但會記得他們。
死亡寫真,不值得一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