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編劇和配樂的福,電視的最后,周乙賺足了我的眼淚。怕死不當gcd,對那個特殊年代的地下dang,應該再加上后半句,選擇了做gcd就必須六親不認,尤其不要結婚生子,否則就有了軟肋,關鍵時刻這個軟肋會變成致命一擊。于是便不難理解,無數(shù)先烈為革命倒在了二十歲出頭的年紀,孤苦伶仃,無兒無女,一方面由于戰(zhàn)亂年代根本無暇顧及個人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深知,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注定和正常的人生隔絕了,革命革命,革的是命,用生命去尋找出路。而本劇恰好講述了一個反例
從懸崖 到懸崖之上
懸崖, 地貌名稱, 為電視劇之名;懸崖之上,表處所,亦為電影之名。
故事原作均來自全勇先之小說,背景為敵后 ,地點為日寇侵占下的東北。前者,講述敵后潛伏工作;后者,講述敵后營救行動。
共同點,有驚險沒靈魂,有想法沒信仰(只有口頭的兩個字 很空虛 可笑)
不同點,電影一如既往的張氏風格,浩大、華麗、虛浮;電視一如既往的,以橫店的假,表現(xiàn)舊中國的各地,既不華麗,也不浩大。
所謂諜戰(zhàn) 沒有靈魂
討厭顧秋妍。無腦又拖累人。很惡心,這還是特工,任性又自私。從頭到尾沒有一點共產(chǎn)黨人的智慧和沉穩(wěn)。每次執(zhí)行任務都完成不好,還害死別人。差勁,苦情臉。太不讓人喜歡了。就這樣還一而再再而三救她,有必要嗎?用那么多共產(chǎn)黨人的死,換個無腦共產(chǎn)黨人,編劇怎么編的?氣的吐血!這個人物有活著的必要嗎?
戰(zhàn)爭年代的人們都想得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為和平浴血奮戰(zhàn),可是最后還是成了烈士,多么希望是個完美的結局,可是這樣的劇不可能是完美,因為歷史就是那樣,戰(zhàn)爭就是無情,鬼子就是鬼子,讓我恨之入骨,無人性的民族,我想中華民族是不會這樣的,骨子里沒有侵略的欲望,往往有狠得一面,我想都是被逼出來的,恨恨恨。
最后一集,信仰的共產(chǎn)主義,我們今天仍沒有實現(xiàn),暫且不說共產(chǎn)主義,竟然執(zhí)政的政府也沒有能對得起流血犧牲,對得起那份信仰。悲哀啊,如果當時的奮戰(zhàn)的勇士知道這樣,哎,永不瞑目。
養(yǎng)父情,生父親。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感。今天的我們,今天的社會,請不要褻瀆那份情。爸爸,爸爸,生活在和平年代。其樂融融,珍惜,珍重。
首先關于周乙的撤退,如他所說,沒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他的倉促出走,讓本來好端端的潛伏工作忽然暴露。在獄中犧牲真妻,是最合理的。誰都沒事,也沒有后來的連鎖犧牲。就算是救出來了,也該是讓“組織”的其他人送母子離開。周乙一送,肯定出問題嘛。
再者,周乙跟高彬說,自己要送太太和孩子去佳木斯。在這種情況下,“組織”還把顧秋妍留在哈爾濱附近,一旦被發(fā)現(xiàn),不就都穿幫了嗎。以周乙縝密的心思,這點考慮沒有?
再說“組織”吧,這個被封為神一樣的組織,居然想到安排周帶真妻走,然后讓顧秋雁流下來。試想,以顧秋雁的智商,還能留在哈爾濱只身從事地下黨工作?再說了,就算她智商再高,從技術角度來說,一個地下黨轉移的工作地點這么近,就不怕被認出來?顧秋雁可是當?shù)赜忻墓偬?br>還有,組織安排一個孕婦去做情報員也太搞笑了吧。這不是累贅是什么,只會干擾工作。非要搞得這么離奇。還說是“一個受訓的女人”,每次出亂子都是因為她,周乙從始至終都在給她擦屁股。純粹就是她將周乙內耗掉的。周真是內憂外患。這個受訓的女人
姬他主演,看完《懸崖》,去給《潛伏》里的女性角色打了個高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