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出來,天下著大雨,就當是替我們哭一場~這種親情題材的電影,最后來一個神轉折,贊夠了熱淚……
電影以插敘的手法,寫了一個到大城市生活的女兒突然得知老家母親去世后的感悟,由開始的厭煩母親的嘮叨,離開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到后來的,母親病重都不知道,死訊都是從醫(yī)院得知,沒見上最后一面的遺憾,自己完成和母親的告別之旅……
這應該是很多80后90后的典型吧……
其實電影中間也已經(jīng)有一些地方想表達這不是真實,比如車上母親怕雞的一幕(因為靈魂怕雞),還有老奶奶家只拿了兩個碗筷
有幸看到該片是參加宣傳預演,疫情緣由兩位主角未有到場稍顯遺憾。
作為我個人而言,很不喜歡或是排斥來世這說。人只能活一次,或是說本體意識的載體生命,只有一次也僅有一次。所謂“來世”不過是先圣恫嚇凡夫強入窄門的說辭!
就影片而言,故事比較簡單,典型公路片。
本片的開頭便是一個我們都熟識的人物本相--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執(zhí)拗女孩。
當接到一個電話念到母親的名字時,先是頓了一下,隨后才反應過來。這點描寫非常好,因為估計若干長的時間里都未曾與自己的母親聯(lián)系過了。接著奔襲回到家鄉(xiāng)
看了超前點映,聽了導演主演的分享,創(chuàng)作想法(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很感人,但依然是一部拿不上臺面的“母女”電影。
為什么?因為固執(zhí)地塑造在母親付出、女兒的叛逆和傷害上面的感情,太討嫌了。
一定要貶低兒女才能體現(xiàn)母親的偉大嗎?
演“女兒”的小女孩和“媽媽”的演技很自然,但是——
導演你為什么要因為“媽媽”推薦她的女兒來演“女兒”這個角色就答應了?
要體現(xiàn)真實感,為什么不拍成紀錄片?
不是我說,臺詞念很差,對話里的重音很尷尬,表情也奇奇怪怪,刻意成這個樣子
意料之中的劇情,意料之外的感動。小飛就像我一樣,遠離家鄉(xiāng),遠離母親,性格叛逆。片中的一切就像情景再現(xiàn)一樣,還原我的生活。不和別人交流的母親,也一直在暗示著我們,她早以不在,去海邊的愿望也變成了遺愿。單看劇情,雖單一但有轉折。再看類型上,劇情片參雜著公路片的元素。最后在畫面、構圖、色彩和燈光運用上,幾個極大的景深的空鏡頭,畫面色彩的調配,總是吸引著我的眼球,構圖上的細節(jié),也值得!
今天看的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名多年在外打拼的年輕女孩單飛,為了工作努力奮斗,在現(xiàn)代職場的拼搏中漸漸遠離自己的親人,有一天突然接到母親患上重病的消息,為了幫母親一起完成心愿,女兒親自開車帶著母親去看海的故事。這是一部旅途中的成人童話,這部童話講述最溫暖的情感,觸碰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獻給每一位母親及游子。之前看劇照還覺得哈桑顏值不太夠,但是真的劇里對她母親的那股態(tài)度又酷又美 那股勁兒好颯!高麗雯小姐姐是王姬的女兒,感覺挺好的跟著劇情越看越有味道~
無論拍的怎么樣,絕對都包哭。我覺得這個立意很好,不僅僅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問題。很多人的觀念都是努力奮斗,獨自打拼,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首先這個這個觀念就是錯誤的,真正能達成了十不存一,最終等來的只會是片中的結果。尤其現(xiàn)在的影視劇中都在渲染成功的人生,精致的生活,就更會讓人忽視了身邊,忽視了現(xiàn)在。給父母養(yǎng)老應從現(xiàn)在開始,從陪伴開始,陪伴是最好的美容針。父母的養(yǎng)老也不是無事一身輕,什么都不干,應是和家人一起干點什么,和家人站在一起,負重前行
“候鳥”從沙漠到叢林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