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讓人看見世界的參差。
絞盡腦汁想從這6集紀錄片中尋覓自己當年的身影,最終是失敗了。沒有上過國際學校,也未受過北大附這樣的教育,可與那千千萬萬中西部偏遠地區(qū)孩子相比,我的幸運不言自明。直到現在,我依然想重返高中,重返純粹與充實。一種是正面的收獲,充實、意義、快樂,另一種是負面的遺憾,渴望補足、填滿。個人體驗無法代表時代經驗,我畢竟像大家一樣是經歷者,也想向時代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大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出國,可以接受素質教育,山溝溝里的孩子,只有高考。高考很公平,又不那么公平
自己上的高中就是學習衡水中學的,覺得毛坦廠里面的氛圍才是我們的青春啊,這么看來,附中里面的學習環(huán)境真的讓人羨慕,游學的也很好,但是風險與不確定性太多了,可是我覺得,對于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如果沒有附中的環(huán)境,游學之后找到自己想要的,也能安穩(wěn)充實內心平和的生活。另外,看了最后一集覺得,連校長都在不停按照自己的理念辦學,我們誰又不是試驗品呢?
看到了好現實的一句話。說sat滿分的和姚的兒子選哪個,當然選姚的兒子。所以能拼爹的拼爹,不能拼爹的親自己的未來…媽耶
高考為了留學出去要準備好多東西啊…天惹,就是出彩的個人能力履歷
看到了好現實的一句話。說sat滿分的和姚的兒子選哪個,當然選姚的兒子。所以能拼爹的拼爹,不能拼爹的親自己的未來…媽耶
高考為了留學出去要準備好多東西啊…天惹,就是出彩的個人能力履歷
看到了好現實的一句話。說sat滿分的和姚的兒子選哪個,當然選姚的兒子。所以能拼爹的拼爹,不能拼爹的親自己的未來…媽耶
1和2:毛坦廠的日與夜
多數社會底層的家長,將整個家庭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高考,家長放棄工作來陪讀是每個毛坦廠家庭的選擇。
學校是一個制造會做題的考生的大工廠吧。
3:久牽的孩子們
流動兒童是跟隨父母離開老家到大城市生活學習的孩子們,對家鄉(xiāng)和居住地的認同感都不強,這些人多數是社會階層較低的人,成年后很難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站穩(wěn)腳跟。高考和教育真的有改變命運的作用吧。
4.走出大山
貧困縣的孤兒,奶奶期盼著孫女能考個好大學,能走出大山,但是走出去了回來會發(fā)現奶奶不在了
看到第三集,我就不想看了,心中憤憤不平,留在外地的孩子大部分哪會像這一集里的孩子那樣幸運,能夠進入久牽,能夠接觸那么多東西,甚至有關系網,在外地孩子就是浮萍,無根,隨波漂流,這一集太片面化且小部分人代替大部分人的境況,而且農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真是天壤之別,學識眼界價值觀農村里的孩子根本無法比,這能怪誰,教育、制度、家長還是這個社會,向誰控訴這些不公,我們的孩子為什么不能接受同一種教育,擁有一樣的資源。
《高考》中關于海淀中關村、海淀黃莊的幾點筆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8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