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和物質空前貧乏的年代,電視、報紙還不普及,除了廣播,人們了解國家大政方針、重大新聞的渠道,就是每次電影之前貼片放映的《新聞簡報》了,誰知道一個14的歲孩子,為了爭當先進連命都沒了,一生只剩一秒鐘的影子。劉閨女這個蓬頭垢面的假小子,稍有影史儲備的人,都會想起1981年楊延晉導演《小街》里的張瑜。這個偷膠片的賊,偷走了別人的希望,卻是想給弟弟一個新希望。張九聲和劉閨女劍拔弩張,但沒有變成“互害”關系,最終了解對方苦衷,成了朋友,這是善良的底線。不得不說,張藝謀在選角上
11.28北京見朋友看的 挺害怕她中途睡著了 沒想到她不排斥文藝片挺好!
看完后才知道改掉的部分是女兒已經死掉的事實 女兒去世不能過審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但我想這也是國內電影無法得以有質的飛躍的原因之一吧 美國拍攝水門事件講政治黑暗等給了他們一個非常開放的平臺 他們所擁有的寬松環(huán)境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
作者: 鯨魚
一些相關的話
1、放映員的角色、張譯的角色,導演說都跟導演本人關系不大,而是他的年代印記。
2、兩年后的內容為補拍,柏林片長105分鐘、國內公映片長104分鐘,其實包含一些刪減+新增內容,導致總時長差別不是很大。
3、刪除點1:張譯角色,越獄的背景,女兒的死(其實是爭著扛面袋后被倒下的車壓死);
4、刪除點2:范偉角色,本善良,在那個時代有自私的一面(工作升級、保護兒子等);
5、刪除點3:劉閨女角色,“我也挺想我爸的”這句臺詞其實很明顯的暗示她爸爸早掛了。
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亦不得
文|賽人
作者簡介:5歲開始泡影院。中國5000年歷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過10個。而且,每一部看過的電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01
在《影》還沒有正式公映之即,《一秒鐘》就已經在那瀚海深處開始了與時間的對視。而就在關于《影》的討論煙消云散之時,因種種機緣,我就已經看到了這部影片。
當時,我的感覺是拍得太快了,這應該是張藝謀拍攝周期最短的影片。
不過,這倒符合片名,“一秒鐘”——求的就是一個稍縱即逝的速度。古稀之年的張藝謀
自上周四晚看完《一秒鐘》的提前點映,已經過去兩天了,一直在想該如何記錄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觀后感。
坦白說,觀影當天,即使張藝謀導演帶著兩位主演張譯、劉浩存來到現(xiàn)場參與互動,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依然是溫吞的。
對于劇情設置,我有太多的疑問,甚至想不通:
為什么被稱為“國師”的張藝謀會拍一部如此溫情、細碎,沒有太多情緒起伏的電影?
它就像一壺放在爐子上燒的熱水,在即將沸騰的那一刻,被人“啪”地一下把火關了。
整個觀影過程,一系列疑問都在影響我的代入感:
一秒鐘的女兒解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