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找了英國老牌演員米高堅(Michael Caine)做主角,拍過陳英雄《戀之初夏》(The Vertical Ray of Summer)杜海嚴(yán)(Do Thi Hai Yen)做越南情婦。那個看似沉靜低調(diào)的美國人,由《盜墓迷城》的白蘭頓費(fèi)沙( Brendan Fraser)來演。
《The Quiet American》拍竣后遇上911,由于故事涉及美國以經(jīng)濟(jì)援助組作掩護(hù),在越南扶植法國與越共以外的第三勢力,又有鬧市炸彈爆炸的慘劇場面,處處諷刺著美國人喜作世界警察,為了取得影響力,不惜把殺人武器,送給恐怖分子。為免觸痛美國人的傷口,也避免給布殊政府說荷里活不愛國的口實,電影延遲了一年才公映。
香港呢?院線發(fā)行商說:“這部片沒有半點(diǎn)票房保證?!睂幵付嗌嫌硯撞宽n片。
因為不能在電影院看到此片,我一直有意從Amarzon購入。令我拿下掏腰包的決心,是一二四前夕,讀到馬家輝博士叫人作出普選游行政治抉擇的文章,他的題目引用的那句話:“你總得選一邊站的,如果你還想當(dāng)個人的話。”正是出自《The Quiet American》。
但這句話可不是出自小說主角英國記者Thomas Fowler
THE MUMMY之前,布蘭登佛雷澤還不是金字塔里探險的印地安那瓊斯,他的角色集中在兩類,《神鬼愿望》和《人猿泰山》里面的傻小子,或者THE PASSION FOR DARKLY NOON和《沉靜的美國人》里面的信仰偏執(zhí)狂,基本的套路是因為心魔而對無辜的人大開殺戒,最后又都被別人干掉。
《沉靜的美國人》背景是50年代的越南,法國人已經(jīng)是殘陽夕照的時分,在越共的進(jìn)攻下節(jié)節(jié)敗退,而邁克爾·凱恩飾演的老英國記者,在這里呆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芳——他的舞女情人。一次機(jī)會認(rèn)識了書呆氣十足的派爾,這家伙對芳一見鐘情,并且十分光明正大地當(dāng)著面對芳表白,結(jié)果被BS。可是,老記者的倫敦總部要求他撤離,而他的天主教太太咬定不肯離婚。舞女的姐姐看中了派爾這個比老英國混混更值錢的靠山,撮合兩人。老記者為了留下,要寫一篇報道,采訪和調(diào)查卻引到了意想不到的方向,原來派爾并不象表面看來這么簡單……
一個英國老戲骨,一個美國新生代演員,各自的角色背景和演員自身的身份有著同樣的國籍和民族性格。電影里愛情成為了一個巧妙的隱喻。芳是越南
Graham Greene的原著. 覺得電影把小說渲釋的很好. Michael Caine演Fowler很合適. 滿臉都是滄桑和無奈. 故事背景是美國越戰(zhàn)前夕. 法國人跟越共打得疲勞了. 美國插手,號稱要支持民主自由,給錢,偷送軍火,扶植General The從法國人那里獨(dú)立出來. 法國撤了, 越南開始打內(nèi)戰(zhàn). 描寫的是人性的脆弱, 美國人的國民性(好為世界警察的自以為是). 這么大的主題,GG寫起來似乎很輕松,很不經(jīng)意, 可點(diǎn)點(diǎn)滴滴串起來讓人覺得很沉重. 電影和書都很值得看.
前不久看了The End of Affair. 也是一個層次很多, 可以體會很多的故事. 初看電影,完全不知所云. 看過書, 然后才知道寫不是簡單一個愛情故事, 而是在寫宗教和人性的掙扎.
很有意思的作家.
生活中,我認(rèn)識的美國人屈指可數(shù),
唯一一起吃過飯喝過酒的美國人是我曾經(jīng)老板的老板,PCWEEK的Adam Power。
我們給他起了個中文名字叫“彭安達(dá)”。
“安達(dá)”在蒙古語里是“結(jié)義兄弟”的意思。
作為員工,我們當(dāng)時迷之自信地相信,美國老板一定會對我們像“安達(dá)”一樣好。
那是1996年。
他對我們真的像“安達(dá)”一樣好。
電影里,我認(rèn)識的美國人數(shù)不過來,
但每一次看到熟悉的面孔,我都記不起他們的名字,需要去查豆瓣。
他們拓展了我的人生體驗。
讓我在家就知道《德黑蘭1943》發(fā)生的美蘇諜戰(zhàn),
沉靜的美國人:拉德·舍博德茲加領(lǐng)銜,一個政治和愛情的雙重陰謀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