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段女兒明明自己穿反鞋,還說謊冤枉是老師幫她穿鞋穿反了,剛說完沒多久,老師就出來解釋,然后女兒自己穿回正鞋,結(jié)果重點居然不是教育女兒說謊不好,反而是都在夸獎女兒會穿鞋了,還有后面女主打電話給男主說第二步成功,她怎么知道會發(fā)生這件事,邏輯完全不通,這就是套路。
男主在職場立牌坊,不懂得給好處做銷售,在其他地方卻做婊子,騙爸媽買鐘意的房子,騙大媽讓餅子哄岳母,給好處讓醫(yī)生掛號等,別說什么為了老婆,難道轉(zhuǎn)銷售就不是為了老婆,居然還有心里負擔(dān)
舍友在看,我跟著看了會。唉,看得出來王曉晨特別想塑造一個單純的好媽媽,可惜了,滿屏尷尬,一顰一笑一驚一怒都顯得極不自然。一時半刻離不開孩子的焦急勁不是眉頭一皺可以表現(xiàn)出來的呀。
另外編劇真是跟老年人有仇啊,擅自把孩子送去太奶奶家確實不妥當(dāng),老人帶孩子觀念較舊也是有的,媽媽擔(dān)心孩子也很正常,但滿屏的嫌棄是怎么回事?那是孩子的直系長輩啊,再怎么樣都是真心疼愛孩子的吧?!各種暗示你們老了你們會帶壞孩子。。。
我媽在追,剛看到這里。
女主角生了二胎后全家冷落了大女兒,小姑娘只好用錯誤的方式來吸引家里大人的注意。[img=1:C][/img]
上圖這片段就是小姑娘的奶奶在吐槽小姑娘小小年紀不體諒大人之類的,作為這位奶奶的好友,出口勸慰的話是“哎呀你可要長點心眼哪,沒出月子的小孩子你要看好啊,他姐姐看你們這樣肯定會報復(fù)他的,趁你們不注意打他那可不得了?!保ù笠馊绱耍?br>呵呵,真是好正確的教育意義??!難道家人不應(yīng)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嗎?
女主不是還說了“要讓女兒知道弟弟來到世上是來愛她的”
嗯,奶奶又和好友商量了要24小時看護二胎的寶寶,防止小姑娘有機會打他。回到家開會不讓小姑娘列席,讓大家都幫忙看孩子防止意外!
呵呵
創(chuàng)建于 18:15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
和某只已婚辣媽一起追的劇,點進第一集的時候只是假期里閑著。
追劇期間家里有老人突然離世,忙著葬禮好幾天。看著五兄妹手忙腳亂的樣子,再低頭看看家里僅此一根苗的自己,才第一次意識到多個孩子還真挺好。以及吧,想起前不久辦公室聊天中聽到一單位同事的事,也是略有感慨。夫妻倆雙獨,閨女剛出生不久,一個月里,雙方父母住院兩位,又是陪護又是照顧嬰兒,還得上班,兩人都快虛脫了,原本堅定一胎的他倆也打定了再生老二的主意。
所以呢,劇的主題還是挺契合當(dāng)下的,這代獨生子女基本開始生娃養(yǎng)家成為家庭的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的構(gòu)成確實造成不小壓力。私心認為,孩子吧,多了也沒必要,兩個挺好,一個哥哥一個妹妹是最好的組合,誰讓小時候有個關(guān)于被哥哥各種照顧各種寵著的美好夢想呢!
閑扯到這,回到本劇。
刷了十來集,表演上,女主瞪眼嘟嘴的表達法有時候確實不太討喜,反而挺喜歡女二,從之前《何以》知道的演員,表演上張弛不錯,就是外形上略局限角色。前幾天聽我媽說最近還演了部女二,是個壞女人的角…
寫評論的時候正在聽著二胎時代片尾曲,還挺好聽的,《么么么么噠》
我一般來豆瓣看評論基本就這么幾種情況,一是很不錯,二是沒看懂,三是非常爛。這部劇是第一種情況,我覺得很不錯。
看到豆瓣里面的短評很有意思,倆星仨星的很少,要不一星要不五星,由此可見,群眾內(nèi)部分歧很大呀。
覺得好的,都在說內(nèi)容,覺得不好的,都在摳細節(jié)。其實說到底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劇情帶入程度不同而已,二是口味不同。
對于沒要二胎甚至一胎都沒有的,求帶入難度真的挺大,相反要過二胎的,多少都能不由自主的看上幾集吧;至于口味輕重不解釋,愛看苦情虐戀之類重口的,對這種淡水白菜味的請自行飄過。
說了那么多屁話,這部劇好在哪里呢?我想說,真沒必要太在意里面的細節(jié),又不是甄嬛傳,現(xiàn)代劇講的是生活,不是場景。
他好在哪,我沒說他好,看他就是在看我現(xiàn)在的生活,他會讓我會心一笑,他會讓我寬心,讓我來寫篇評論,讓我想說,這就是生活,那種平時不會關(guān)注,其實卻是最讓你踏實的,回味的,似水的流年~
…
剛開始幾集還覺得挺好的,越到后來越覺得女主有問題,你爸賠償款錢是錢,男方的老房子就不是老人一輩子的回憶了?!31集女主的經(jīng)典臺詞這是你們家的事,還不上讓你舅把孩子打掉!OMG,當(dāng)初別人好心幫你倆小倆口買房子啊!說的叫人話么,有這樣的媳婦真該離。
不要說肥皂劇之類的別上綱上線,這個點播出也是有小孩看的,小孩子不懂有樣學(xué)樣,這比邪教洗腦更可惡,中國未來女性的三觀要是都這樣華夏人性亡也!結(jié)局這女的要還沒錯那廣電審片制度是該問責(zé)問責(zé)了。
“二胎時代”令人難忘的劇情片 看到一半,小聊幾句。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