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的文化仍然不熟悉,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育成抗日主義的孩子,所以對這個技術(shù)先進的國家,既陌生又好奇。
一開始看這部片子有點混亂,當然也跟翻譯有絕對的關(guān)系,幾個女生,一個校園,一些不熟悉的節(jié)日名字,相同的還是關(guān)于青春,久違校園的青澀氣息,每個經(jīng)歷過的人在老去的時候總免不了一一懷念自己曾有的青春吧。后來有點punk的音樂開始,覺得這又不同于一般日本小女生吱吱呀呀尖澀的音樂套路。
看完有幾點感受——
1、日本的校服真好看,白色襯衫,黑色領(lǐng)花,白色黑V字領(lǐng)套頭毛衣,黑色百褶短裙,黑色長襪,白色球鞋??纯醋约涸?jīng)樸素的校服,實在很羨慕日本的學生,同樣敬佩這些校服的設計者。至少這點看來,日本孩子們的外在感覺實在很賞心悅目。
2、日本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開放性。從看過的一些日本片子里,那里的孩子不僅僅要學習功課,參加社團活動,還有各種各樣課外運動,例如《棒球小子》的棒球課,《琳達琳達》里的自組樂團,還有游泳,跑步。
3、日本的家庭文化,不了解的太多,不過看到還是比較開明的多一些,至少他們在資本主義的教育里,能接受的…
我很少看日文片,但這是個例外。在數(shù)之不盡的青春題材的電影,煽情的搞怪的太多。
四個女生要參加文化祭,經(jīng)過不眠不休的練習,圓滿的結(jié)束了演出.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也不是奮斗勵志的題材,更多時候是拍攝她們在等候或者嬉戲。自己站在主唱的席位上,盡情地唱,盡情地跳。一想起來就有些不能呼吸。 有人說可惜的是,會哼哼唧唧的人大把抓,真正會架子鼓、吉他的就寥若晨星,所以還真是會羨慕惠她們,輕輕松松地就在最后一個文化祭上演出了永遠無法忘懷的曲調(diào)。
我很欣賞影片的拍攝手法,自然但不無味,細膩但不煽情,盡情但不張揚。
四個女孩子性格各異,沒有搶戲的,也沒有落后腿兒的。很喜歡舞臺上小宋她的那段獨角戲,被壓抑的情感突然爆發(fā),又一下子失落下來,情感變化拿捏的非常精準。輪相貌,四個女生中沒有出眾的美女,但加上小個性和豐富的細節(jié)表情那些小性情更使得人物形象飽滿真實。
這讓我想起曾今擁有的那段時光,身邊那些簡單快樂的女孩子。我們要學校的音樂節(jié)演出,不再需要老師的監(jiān)督,每個人都用功的排練。我們約在下午三點的琴房,…
“琳達!琳達!琳達!”香椎由宇新作,那還是用翻蓋手機的年代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9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