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新劇《馬可·波羅》甫一亮相,我就去看了。拋開“史上第二貴美劇”的噱頭不談,其中國歷史題材足夠讓身為中國人的我興致盎然。
片子從馬可隨父親叔叔一路東行開始,不期遇到蒙古士兵,被帶到了大都皇宮。父親叔叔倉惶解釋自己為何來到蒙古境內(nèi),但未取得可汗忽必烈的信任。倒是馬可的能說會道吸引了忽必烈的注意,讓忽必烈做出留下馬可成為臣子的決定,并讓馬可一步步成為連太子真金都嫉羨不已的宮廷紅人。前四集中馬可單獨覲見忽必烈的戲太像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野心勃勃但又充滿哲學(xué)思辨的君主,來到陌生環(huán)境好奇地觀察一切物事的外國游者,一個仔細(xì)地聽,一個認(rèn)真地講,用言語勾勒生活,用質(zhì)疑交流可能。這樣的一個帶著一絲脈脈溫情的忽必烈汗,對大多數(shù)愛好歷史的中國人來說應(yīng)該是陌生的吧。
本來這樣一個以蒙古視角講述的南宋覆滅故事就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適感,更何況南宋在本片中是那個頑固的反面角色,是那個阻礙忽必烈實現(xiàn)祖父畢生夢想的絆腳石。片中諸多歷史謬誤
“后來,他終于抵達伊希多拉,這兒的建筑物有鑲滿螺旋形貝殼的螺旋形樓梯,這兒的人制造完美的望遠(yuǎn)鏡和小提琴,這兒的外國人在面對兩個女性而猶豫不決的時候總會邂逅第三個女性,這兒的斗雞會演變成為賭徒的流血毆斗。 ”就像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寫的一樣,從威尼斯遠(yuǎn)道而來的馬可波羅,靠著這些一千零一夜一樣的奇妙故事,吸引住了元大都的可汗,忽必烈。
在悠遠(yuǎn)綿長的呼麥聲中,忽必烈治下的元大都各色人種混居,蒙古人最尊貴,色目人次之,漢人和南人居下等。而對外,蒙古軍隊所過之處,如不投降,直接屠城,將百姓像肉串一樣刺穿在木樁上,以至于歐洲人提起忽必烈也稱之為“大魔王”。
但是,這是改編啊,就算還原了蟋蟀丞相賈似道,街頭流竄的昆侖奴,波斯稅務(wù)官與漢人通婚等等細(xì)節(jié),還是不能避免亦真亦假的人物設(shè)定:
【百眼】
劇中傳授馬可波羅生存之術(shù)的武功高人盲人百眼,其實真人亦有出處。在馬可波羅在游記里曾提到,攻打南宋的大將伯顏,人稱有一百只眼。編劇大概就根據(jù)“百眼”這個名字創(chuàng)造出這個角色
馬可波羅 第一季:觀賞角度挺好的,錯過可惜。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3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