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陪媽媽看七公主,看著四個女兒讓媽媽操心、擔心、揪心,突然覺得很痛心,我不也曾經(jīng)是這樣的女兒么?讓媽媽整夜睡不著覺,讓媽媽傷心流淚。
看第一遍時,是芒果臺放的,看到哪段算哪段,跟同事聊天的話題總是里面比較搞笑的橋段,當喜劇看。
看第二遍,是買了碟回來,從頭看,喜歡看雪七和年幼男,別的部分常常用1.5倍的速度看,當愛情劇看。
看第三遍,陪媽媽看,看著媽媽的白發(fā),想著這些年媽媽爸爸為我操的心,突然覺得這是一部多么好的教育片,看得我如此羞愧難當,淚流滿面。
聽梅艷芳唱《月光》
媽媽的苦
我都清楚
每次都感觸良多,其實,媽媽為兒女受的苦,我們?nèi)绾文芮宄?,也許只有等我們也白發(fā)蒼蒼,看著兒孫繞膝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為人父母的心吧。
拍著戰(zhàn)爭戲的康洪雷不止一次地說他喜歡韓劇,不是不驚訝的,尤其是你腦袋里涌現(xiàn)出一面是蒼涼血性的炮火連天,一面是青菜豆腐的瑣碎磨叨,完全是沒有一毛錢關系的兩個世界。不過,仔細想想,康洪雷劇中對感情詮釋的細膩,八成是受了韓劇的影響。當然,康洪雷幾乎全用在兄弟情上,而韓劇幾乎全在愛情上。
看長篇韓劇的一個好處就在于,可以隨時奉陪,隨便你瞄到一集,坐下便看,幾分鐘下去,斷接的劇情也能猜測得差不多。 因此不必非陷在那里做個沙發(fā)動物,況且人家那長篇韓劇對觀眾們的情緒考慮得也很周到,營造著很輕松的氣氛。即使劇情沉重,也安插幾個活寶讓你不至于胸口發(fā)悶。
《傳聞中的七公主》進行到三十多集了,這三十多集的劇情,公主們的際遇也是曲折揪心,若是放在自家,也夠承受的?!缕哂袀€有本事的老公,但如大多數(shù)有本事的已婚男人一樣,粗心冷漠,于是德七鬼使神差地紅杏出墻了,于是那男人也堅決地和她離婚了;雪七按照父親的意愿生活,做了軍官,性格剛強使得暗戀的那個男人把她當兄弟;美七是個問題少女、虛榮且愛玩,她什么都比不過雪七,…
“七公主”并不是七個女兒的意思,而是這四個姐妹的名字里都帶著“七”字??梢灾豢醋詈笠患敵呻娪皝砜?,每句對白都延伸無限想象。因為我就是只完整的看了最后一集。
丈人花甲生日,也是父母第一次正式的婚禮,所有的女兒女婿都來慶祝,如此多么具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味。家的概念,一直是東方人最美的展現(xiàn)。
我也覺得高麗人都擅于煽情,擅于從點滴的小事作文,表達真善美和舉案齊眉的夫妻關系。一派和諧哇~
1、你臉上的皺紋都是我給你畫上的
年紀輕輕,你情我愿的,在一起的兩個戀人,太倉促,猶如私奔,卻相信對方足以托付終生。
彼此在對方的臉上畫下皺紋,延展著相似的紋路,一起撫育4個女兒,一起看雪起雪落。
等到花甲之年,為了紀念生活,為了延續(xù)愛情,決定彌補年輕時的婚禮。
二話不說的跟著你時是那樣美麗動人,可現(xiàn)在卻是老太模樣。但你不嫖不賭,也可謂一等丈夫。
“老公”,喊起來自然親切。據(jù)說夫妻久了就會慢慢相似,皺紋也是。
你臉上的皺紋都是我畫上的,每一筆都是生命的軌跡,每一線都有一個動情哀傷的故事。
所以不要喊著去做…
再看傳聞中的七公主,比起年下男小奶狗,還是更喜歡一漢這種純樸善良紳士上進溫柔工作努力的男人,雖然樸海鎮(zhèn)更帥
對溫柔紳士的男人就是沒有抵抗力
比起女軍人和小奶狗魔幻偶像劇的愛情,美七一漢這對更為真實,他們兩個都有錯,都有缺點,所以才更加符合生活,愛情和婚姻本來就是兩碼事,婚姻中的雙方本來就需要互相包容和讓步
可能我的愛情觀真的和現(xiàn)在的很多人不一樣,或許有些情節(jié)我沒看到,我真的不覺得一漢渣,一漢不管是在婚前和婚后都對美七挺寵的,也包容了她很多
夏男在當兵期間,作為雪七的部下,一直稱呼雪七中隊長,而且用的是敬語。(在韓語中,稱呼上級長輩不能稱呼“你”或者“您”,要用第三人稱,夏男稱呼雪七的就是"中隊長nim"后面的nim是敬語。)
第19集夏男復員后來找雪七,在公交車站對雪七表白時說明以后不再對雪七用敬語,但是解釋當兵期間因為只能把雪七當作上司不能追求她而十分痛苦的時候還是說的敬語,不過注意他對雪七說“你”的時候用的是“dang xin”,這個詞是在戀人或者夫妻之間稱呼“你”的時候用的詞。
自此以后至劇終,夏男對雪七說話是提到“你”,用的全是"dang xin",海鎮(zhèn)的聲音非常溫暖,自夏男向雪七“宣戰(zhàn)”的時候起,他就把她當作自己一生的伴侶,不管有什么艱難困苦,都要一起走下去,絕不放棄。
另外三對(大姐那對沒注意)互相稱呼的時候好像都沒用“dang xin”這個詞,夏男愛雪七,體現(xiàn)在了每一個細節(jié)。
以上是我今天發(fā)在百/度七公主吧里的內(nèi)容,但是由于今天發(fā)現(xiàn)這個dang xin,覺得太激動了,就自己給轉過來了。
“傳聞中的七公主”花癡?我承認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