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吉姆·賈木許」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逼格」的代名詞,因此當(dāng)充滿了疏離冷漠、漂泊流浪氣質(zhì)的他操起「吸血鬼」時,這一如今被《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記》等作品玩至爛俗的題材陡然高貴文藝了起來。在賈木許的敘述中,吸血鬼們既沒有與狼族的千年宿怨,也沒有對人類的嗜血殺戮,有的只是在人類世界里躲躲藏藏、委曲求全,在孤芳自賞和自怨自艾中摸索生存、撫弄愛情。即便故事性無限趨近于零,但作為小津安二郎的「門徒」,賈木許任由鏡頭自由生長,讓空鏡與留白構(gòu)成禪境,在光影和觀眾的思維之間留下無窮無盡的意象。你可以說它不好看,卻無法否認滿溢的「逼格」。
賈木許從來都是制造「逼格」的高手,從道具到對白,看似信手拈來,可總能予人不明覺厲之感。影片開頭,伊恩給音樂人身份的亞當(dāng)送來好幾把電吉他,「斯普羅」、「海格斯特龍」、「丹電-銀音」、「格萊琴」,無一不是高端上品,瞬間拉升了格調(diào)。事實上,賈木許胸懷錦繡、腹隱珠璣,知識面極其廣泛,在他的Youtube收藏單里,除了各種音樂之外,居然還有真菌學(xué)和蘑菇鑒別指南之類的冷門玩意
對于一個電影,如果要評論的話,大家都說從導(dǎo)演風(fēng)格說起,然后說說情節(jié)故事,然后再講講鏡頭的運用,光影的效果,導(dǎo)演想表達的意圖。
---------以上這些我全部不懂。
只說生命和死亡,短暫與不朽。人類和吸血鬼。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 鋼鐵是怎么煉成的 里面提到了一個多么不朽的目標(biāo)啊。。。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一生。
----請不要誤會,我只是說這也是一種人生價值的目標(biāo)。
人生區(qū)區(qū)100年,能有幾個春秋,幾個日夜,為名的站在臺上,搖旗吶喊,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成功上位;為利的要不是投機鉆營,要不就是抓住每一個時機。酒色財氣終究是大部分人的追求目標(biāo),普世之內(nèi),還是莫有人能脫。終究是一個享樂之道也。
佛家說要斷七情,去六欲,基督教說要奉獻,伊斯蘭教說婚前性愛不行,不能大量飲酒------其實這不是所謂的教人受苦,因為佛家還說 來世有福報,能夠享受更好的,基督教也說你能夠上天堂呢,古蘭經(jīng)里面講你還有什么處女在你死后等著,然后還有一條河里面全是酒。
那些宗教的節(jié)制不過是為了更大的享受而已。。
一如黑白影片時代的德古拉伯爵和Nosferatu,新時代的吸血鬼仍舊是受人熱捧的票房大片。他們悄悄的換了面貌,卻依舊和欲望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暗示著本我的終極渴望。
人的終極問題永遠是who am i。我們塑造他者是為了強化自我概念。曾經(jīng)的吸血鬼,或代表著貪婪的資本家(Dracula),或象征著新興的無產(chǎn)階級(Nosferatu),或暗示著來勢洶涌的艾滋?。?a href="/d/id38991.html">Nosferatu:1979),或代替著崛起的同性戀群體的威脅。而時代更迭,曾經(jīng)的他者被逐一收編同化,成為毫無威脅的“我族”。曾經(jīng)讓人欲罷不能的恐怖片、黑色電影變成了贏得票房的噱頭,成為了粗糙爛制和俗套的代名詞。
而2014年賈木許的《唯愛永生》,是其中少有的具備新意的影片。在那部影片里,人類仍舊和吸血鬼置于對立面,但這一次,決定他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卻有所改變。站在天平一邊的是有頭腦、有追求、有資本的文藝青年吸血鬼,另一邊,是頭腦空空猶如僵尸一樣腐化的人類。
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階級沖突換了一個模樣,但本質(zhì)不變。
在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自我的定義變得越來越復(fù)雜和難以界定
《唯愛永生》匠心劇情,史詩般的劇情片 You condescending snobs!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