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了。喬納森·格雷澤的可怕之處,在于借用了外星人的梗,描繪了地球人。斯嘉麗一個一個“吃”掉覬覦她美色的男人,并不感到快樂。她本身并沒有快樂這個感受。雖然電影最后,這個冷漠的外星人具有了一定的人類情感表現(xiàn),但她還是在模仿,模仿海邊救人的人類,她用模仿思考著人類的行為模式。模仿來模仿去,最后這外星人卻死在人類的冷漠之下,這諷刺不諷刺,陰冷不陰冷?
森林里的護林員,最開始遇到斯嘉麗時,那溫柔的言語,和斯嘉麗把人騙上車何其相似。最后護林員反戈一擊,和斯嘉麗吃掉別人一樣。更讓人心寒的,斯嘉麗吃人是有目的的,不管是獲取營養(yǎng),還是獲取信息,她吃人本身,都是目的很強的行為,她在完成一個任務(wù)。護林員殺死斯嘉麗,只是因為恐懼,或人類對于異類的殺戮本能。
所以,外星人多么牛逼,在人類的野獸意識,或曰“黑暗叢林”的野獸理論下,也不過是芻狗。
斯嘉麗在該片中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她穿著破毛衣坐公交車的段落,迷人至極。
2016年1月19日
公路片真是一種偉大的創(chuàng)造,不但飛車撞上床單、狗血摻進雞湯,全無違和之感,就連科幻扛上哲思,結(jié)出一朵虛無主義的精神之花,也照樣能璀璨奪目。
既上了路,總要選擇方向,是漫游還是流浪,還真是個問題。漫游是理性的,漫游者總是揣著滿肚子的糾結(jié),誓要在路途上印證所學(xué),還要一嘗多姿多彩的人生況味。而流浪則是感性的,流浪人不斷獻出身體與心靈,在波折詭譎的曲徑通幽處,等待那頓悟時刻的瞬息華美。
電影《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改編自短篇小說名家米歇爾·法柏的同名小說
這也許算是科幻片,但不恐怖??赐觌娪?,我倒想看看小說原著。我覺得蘇格蘭高地的場景描述會更吸引我。寒冷的空氣,蕭瑟的街區(qū),空無一人的大森林。這些風(fēng)景太迷人了,真想去感受一番。
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電影卻讓人看得想昏睡過去,幾次暫停看看還有多長。若不是沖著女神的激情戲,肯定撐不到最后一秒。但如果你是沖著女神激情戲來看的,那會更失望。
除了小黑屋里吞噬男人的過程,背景和音樂比較特別,其他情節(jié)都很乏味。
很多公路片,紀錄片,甚至一個人坐著發(fā)呆的片子,我一般都能入戲。可能這次對女神期望太高了,思想有點不純粹了。或許換個女主角還能更入戲一點。
另外,兩個外星人(或許還有更多)為什么來到地球?為什么要靠獵殺男人才能存活?目的到底是什么?
總覺得這幾個問題沒搞清楚,而女神就像個開著卡車的站街女郎一樣到處搭訕男人,然后殺害,一直反復(fù),還有另一個“男”外星人,開著摩托車,來來去去,一切顯得好莫名其妙。
影片后半部分只交待了女外星人的精神變化,她想做一個地球女人,但她沒辦法融入,最大的障礙是身體
《皮囊之下》2013年,A Sensory Play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