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琳家族與英國亨利國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
安妮與瑪麗,波琳家族姐妹花。安妮美艷張揚,瑪麗唯美溫柔。
父親一開始就存在用女兒獲得更高地位的念頭。商人家族來求婚長女安妮,他將次女瑪麗許給他。理由是:安妮更優(yōu)秀,更能為家族獲得利益。母親不開心說“難道瑪麗不優(yōu)秀嗎?”父親說“優(yōu)秀,但是太善良”
瑪麗和國王在一起的夜晚,國王表示在瑪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身為次子活在長子的光芒下。內(nèi)心陰影或許是存在的。
姐妹間好與歹,總是不斷,世間最親密的人,也是最嫉妒的人。
口語作業(yè)里,有電影開場那段。就那一分鐘的父母之間的對話,就可以察覺,兩個女孩子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好奇,所以找來看看。
飾演Anne和Mary的兩位演員,很合適。妹妹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是小鹿,天真善良,而姐姐,眼神中無時無刻不充滿攻擊性,很不舒服。
看到Anne從法國回來后做的一系列事情,就想到一些評論家評論《封神榜》,單論劇里面,商朝的滅亡,是妲己的錯嗎?
電影里英國和教會脫離,是Anne的“枕邊風”蠱惑慫恿?還是國王自己內(nèi)心也有的想法,只不過借著Anne的事情順勢而為?
其實影片中亨利八世為了一個女人跟教會鬧翻,似乎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一個君主,怎么能為了區(qū)區(qū)一個女人做這種事。
其實換個角度看,也是合理的。
上學的時候,歷史老師說,英國宗教改革是一個由亨利八世發(fā)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當時書本上大段文字描述教會的腐敗和淫亂不堪,我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自己的老師用講八卦的神情跟我們講了這個國王離婚的故事。在教會腐敗引起國王和百姓不滿的前提下,一樁離婚案很顯然是國王另起爐灶的好借口,雖然很不容易,但是你們真的覺得亨利八世沒有在內(nèi)心偷笑么。
然而這創(chuàng)立國教的大背景并沒有在影片里有所表現(xiàn),因為這是完全圍繞兩姐妹展開的故事,并且為了讓歷史看起來更有藝術美感而做了改動,刻意規(guī)避了政治的話題,只剩下波琳家想要爭權的概念。
看到很多影評說這電影太狗血,不好看,太夸張。從我的角度而言,在熟悉的嚴肅政治歷史覆蓋之下,這種小小的誘因,微妙的導火索,人性化的一面,更給我一種歷史的真實感,不是書上說的幾幾年發(fā)生什么事這件事對什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種空泛的概念
“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一念生而緣起,一念生而緣滅。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