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評里看到不少人在問:“這也能得奧斯卡?”想起自己多年前看這部電影時也是這種感覺。當(dāng)時覺得這就是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也不是特別感人呀,怎么就能得奧斯卡獎呢?
現(xiàn)在對莎劇稍微有點了解,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后,才明白這部劇得奧斯卡的確是當(dāng)之無愧的。這是一部向莎翁的致敬之作,其創(chuàng)作融合了大量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元素:女扮男裝、戲中戲、誤會、刺殺……如果觀眾熟悉莎劇,看到這些情節(jié)會一定會會心一笑。臺詞也煞費苦心,全都是莎士比亞式的(我看的莎劇都是翻譯作品,不熟悉原作,電影說不定也套用了大量莎劇原作的臺詞)。最妙的是全劇以莎翁本人為主角,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融合得天衣無縫,最后還引出了《第十二夜》。整個劇本的確是匠心獨具,十分巧妙!
莎士比亞是英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莎劇都是入選中學(xué)必修課本的,因此英語國家的人們對莎士比亞可以說相當(dāng)熟悉,所以他們在看這部電影時,跟完全不熟悉莎翁的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先讀一讀莎翁的主要作品,再來看這部電影,我覺得它得奧斯卡,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情節(jié)其實早忘了。就說三點
1)反正那個鏡頭挺唯美,讓人經(jīng)久不忘。造物主為啥要有男人和女人之分?原來如此。
2)莎士比亞戲劇集,讀來真的很唯美,這就是名著吧。美輪美奐,惟妙惟肖,就像有人在舞臺上真的表演。
3)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
我怎能將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溫柔委婉。
Shall I compare thou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temperate and lovely
豆瓣眾多友人不喜歡這片兒,管它叫最不值得奧斯卡的片子,于是我十分痛心,因為這是我認為最他媽有才最他媽牛逼的電影之一。故非常不通順地寫下此文,以供參考。
編劇Tom Stoppard文學(xué)功底之深,可以在《莎翁情史》里對白里見到。他筆下的角色說著莎士比亞式而非莎士比亞式的語言,并且加入了很多莎翁年代特征和我們這個年代對莎士比亞文學(xué)的思考。比如Will向Thomas Kent描述他夢中情人Viola的時候,調(diào)侃的卻是Petrarchan十四行詩傳統(tǒng):
Will: Thomas, if I could write the beauty of her eyes, I was born to look into them and know myself.
Thomas Kent: and...and her lips?
Will: Her lips? The early morning rose would wither on the branch if it could feel envy.
Thomas Kent: And her voice...like lark's song?
Will: Deeper, softer, none of your twittering larks. I would banish the nightingales from the garden before they interrupt her songs...And her bosom. Did I mention her bosom?
“莎翁情史”奧斯卡的老師們一定也太累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