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h,是一個名詞,一個象征符號,二戰(zhàn)猶太人受害者之一。我喜歡此片的原因有二:
一是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三個國家的三個家庭因sarah串到了一起,沒有人回避或冷漠面對這段個人歷史。個人的態(tài)度反映了國家的態(tài)度,這也包括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代表法國對二戰(zhàn)時期法國對猶太人所作事情的道歉。
二是拍攝水平我很欣賞。法國片看的不多,多是冗長的對白或法式幽默類型,而此片很有張力,分寸拿捏的很好。那種悲痛和悲傷不需要嚎啕大哭來演繹,那種親人的愛不需要大呼小叫來證明。那種克制的悲傷,更容易讓人動容。
比較喜歡通過表述二戰(zhàn)期間普通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展示戰(zhàn)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類題材,比如《冷山》,比如《莎拉的鑰匙》。
莎拉一家是冬賽館事件眾多受害家庭之一,法國在二戰(zhàn)期間,抵抗不到1月就被占領(lǐng),而且毫無掙扎的服從德國要求,甚一個國家至為了討好德國,原本被要求交出15~60歲的猶太人,把剛出生的一并送上。這個民族遠不如中華天朝的抗日精神,有它的地理歷史限制,我沒有興趣了解一個國家為什么軟弱,比起來,更愿意研究為什么強,就像日本。對于人也一樣,能理解人性的弱點,但是不喜歡深入討論。
莎拉是聰明的,勇敢的,為了保護弟弟米歇爾,在被警察拘捕時當機立斷選擇將弟弟鎖在壁櫥內(nèi)。她不知道自己后面的去向,但是這把鑰匙是一種希望,給弟弟一個希望,也給自己一個努力的希望。如果沒有鑰匙,她可能就乖乖地聽從安排被送往集中營早早走入死亡。
事實,這把鑰匙就是希望,雖然,莎拉因此受到父母嚴厲的指責(zé);雖然米歇爾最終慘死在壁櫥中;雖然,成年的莎拉陷入無盡自責(zé)最終自殺…但恰恰因為她
雙線交錯敘述,莎拉一生所遭遇悲劇和現(xiàn)代女記者剝絲抽繭,執(zhí)著尋覓莎拉的過程。全片沒有過多展現(xiàn)殘酷,而是通過溫暖的人性反襯殘酷。
幾個震撼點:1、賽車場內(nèi)無廁所女士當場小便;2、賄賂納粹巡檢保護莎拉;3、米歇爾尸體被發(fā)現(xiàn);4、莎拉自殺。
溫暖點:1、釋放莎拉的好心警衛(wèi);2、莎拉的養(yǎng)父母收留了莎拉;3、莎拉的兒子找到茱莉亞。
片子片長只有111分鐘,還有大量篇幅放在了女記者茱莉亞的家事上,平衡性略差,畢竟片名叫《莎拉》。莎拉成年后的很多情節(jié)也許都被剪輯掉了,但完全可以好好挖掘下。
"《莎拉的鑰匙》以二戰(zhàn)期間真實的“冬賽館事件”為背景展開,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納粹之命,拘捕了上萬猶太人,其中包括數(shù)千名兒童,他們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車競賽體育館,之后分批送往集中營,死于毒氣室。
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就是被慘遭逮捕的兒童之一。六十年后,嫁到法國的美國女記者茱莉亞,受命撰寫一篇有關(guān)“冬賽館事件”的文章,卻不料因此挖掘出一樁丈夫家隱瞞了數(shù)十年的秘密。莎拉并不在“冬賽館事件”遇害者的名單里,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會造成更多痛苦,人類應(yīng)該怎樣面對自己留下的瘡疤。"
這是法國人的恥辱史,屠殺猶太人的幫兇,歷史真相不應(yīng)該被埋沒和塵封,還原歷史真相不分國界和人種,沒一點一滴都維系著人類文明的血與淚,情與仇,進步必須建立在面對真相的前提下,這就是我想做的,我想讓你們明白的.
用一個女人莎拉的一生為主線,刻畫二戰(zhàn)時候納粹的殘忍到現(xiàn)代的經(jīng)歷,跨越兩個不同的時空,茱莉亞的父親在莎拉崩潰的起點碰面,而茱莉亞與莎拉的兒子在一切要逝去要被遺忘的時候再次碰面。所有的人物甚至觀眾,似乎都能與莎拉相交、相遇、相惜。
莎拉在那個房間被警察帶走以后,她的一生就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歷集中營的黑暗,經(jīng)歷德意志的殘暴,經(jīng)歷與父母的分離,目睹弟弟的死亡...雖然從集中營逃了出來,但她的一生都在隱藏自己是“猶太人”的身份,她的身份對于她來說,是一場災(zāi)難。
她的一生都在擺脫。
擺脫了養(yǎng)父母,擺脫了充斥回憶的地域,但她知道這是徒勞,所以最終唯有自殺才能擺脫自己。
而故事最后,茱莉亞給出生的小寶寶取名為莎拉。她也是來自這個屋子,但卻是一個美好生活的憧憬。夕陽再次落在孩子身上,那個年代的絕望已經(jīng)不再,而“猶太人”這個身份也不再意味著恐懼與死亡。
歷史確實給了每個人不同的人生。
《莎拉的鑰匙》意外驚喜!面對沉重的歷史 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