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電影劇本
文/〔加拿大〕戴維·F.沙默恩
譯/崔曉陽
(淡入)
1.內(nèi)景,公寓,夜
一間舒適的中產(chǎn)階級起居室,旁邊是臥室。年近不惑的利奧波德·索哈攥著手電筒,正在一個抽屜柜里翻找值錢的物品,把衣服扔得滿地都是。
索哈啪地彈開一把削筆刀,用刀割開床墊,尋摸查看。床墊里的羽毛飄了出來。
什切佩克湊了過來,他剛剛20出頭,也是一副工人的模樣。他把他的口袋打開給索哈看。里面是幾把刀具。
索哈氣不打一處來,做了個鬼臉。什切佩克拿手電筒瞄準了墻上一個精美的銀十字架,伸手去夠。
波蘭,波蘭。
有著瑪祖卡更有著一邊將金色的碎發(fā)挽向耳后一邊踏著節(jié)奏提起裙腳起舞的少女,有著夜曲更有著蒼白憂傷唯有在十指撫上黑白琴鍵時才會明朗起來的琴師,有著波爾卡更有著邊拉著手風琴一邊踏著輕快的步子跳到心上人身邊歌唱愛情的少年。
音樂,愛情,舞蹈,生活,這些是波蘭所擁有的。
這些是波蘭所擁有的全部。
做為一個被三度分裂多次入侵甚至在不少時期不同地區(qū)官方語言都不盡相同的國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選擇了無言卻比語言更加廣博的方式來維系彼此——音樂。這是無言的溝通,無言的宣洩,無言的傾訴,無言的反抗。當戰(zhàn)火讓所有人噤聲,死亡使所有言語蒼白,音樂,唯有音樂,仍然流淌在這個國家的空氣中,血液里。
這使得大多數(shù)波蘭或關于的影片里都帶著音樂,或多或少地,而越是壓抑的片子之中,音樂就愈發(fā)出彩。《辛德勒名單》里奧斯維辛中的小提琴,《鋼琴家》中閣樓上的肖邦,《陰云彌漫的日子》間在下水道中忘情彈奏的鋼琴,都成為了片中人壓抑的最后出口。
只是在這部片子里,連音樂也是致命的。
“我們在地下
黑暗彌漫:彌漫的灰度空間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