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在穿越工業(yè)時代的廢墟,空曠的碼頭上駛過一輛舊摩托。一切都是靜止的,發(fā)動機孤獨的噪音,巨大的起重機、集裝箱和灰藍的天構成了這個冷酷而頹敗的世界,將摩托和摩托上的人壓迫為一聲微小的嘆息。
騎摩托的人叫薩利姆,這個61歲的阿拉伯移民在法國船塢辛勤工作35年,卻在一夜間被掃地出門,老人的人生已經(jīng)接近尾聲,所擁有的一切只是一筆微不足道的安置費、一艘廢棄的船和一個四分五裂的家庭。應該去看望離異已久的妻子和日益生疏的兒女,他想。吻過孫女的小臉后,他感覺好些了。天空升起了夢幻的橘色晚霞。
魚蒸粗麥粉也是橘色的,這是一道傳統(tǒng)的阿拉伯菜肴,蒸熟的粗麥粒配上鯔魚、蔬菜和特質的調味汁。薩利姆的前妻做這道菜很拿手,每周一次的魚蒸粗麥粉聚餐,是維系薩利姆一家人關系的唯一紐帶,粗糙溫暖的食物讓人暫時從冰冷的利益和欲望中抽身出來,沉浸于天倫之樂的幸福漩渦。影片將家鄉(xiāng)食物作為傳統(tǒng)象征的意味不言而喻,法國大餐也絲毫不會比它更美味。
當薩利姆決定在自己的舊船上開一家魚蒸粗麥粉特色餐廳時,“谷子與鯔魚的橘色夢想”浮上水面
單身、:“。一個…&。’人';>>夜晚的需求;精彩?.:需要看es電影'/#% [email protected]
看了《谷子和鯽魚》,有種無法表述的感覺。這應該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電影,它反映世俗生活中的艱辛、快樂、沖突,因為對普通人現(xiàn)實境遇的關注,也突現(xiàn)出普通人的尊嚴的電影。
在我并不短的觀影過程中,我比較排斥三類電影,一類是胡編亂造,可以稱為“臆造狂”的電影,怎樣痛快怎樣來,完全不顧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二類是太快脫衣上床。雖然本人也不是道德衛(wèi)士,對床戲也一點不反感,但一見面,幾句話下來,就眉目傳情,脫衣上床,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畢竟相距太遠。三類是哲理性的悶片。大量嚴肅的文藝電影,把太多的哲理放到電影中,結果造成了不知所云的大悶片,看這樣的電影無疑是對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考驗。
而這一部電影,雖然節(jié)奏舒緩,但由于對人物命運的尊重與關注,始終調動著我的情緒。這是一部極嚴肅有分寸感的電影。它既不是講哲學、也不是想逗我笑,而是老老實實寫一群人的生活,甚至到了讓有些人覺得饒舌的程度。
我不想具體談論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因為情節(jié)無法取代這部電影的真正容量。我只提幾個場景
去年一部《阿黛爾的生活》的爆紅讓很多人認識了該片的導演阿布戴?柯西胥,這部《谷子與鯔魚》是他2007年的作品。和他為數(shù)不多的電影一樣,影片記錄了生活在法國的移民們的一種狀態(tài),不管是工作生活上的,還是心理認知上的。那種無根的漂泊感始終橫亙在面前,讓人無所適從,這種題材上的選擇和導演本身是移民第二代的身份脫不了干系,柯西胥出生在突尼斯,后來遷到了法國,這和本片中男主角一家的阿拉伯移民身份非常類似,想必是導演自我的一種投射?;仡^再看《阿黛爾的生活》,剝開同性之愛的外殼,女主角對于自我身份的認知停留在一個迷茫的狀態(tài),這和柯西胥一直所要表達的主題是契合的。
影片以老人要開一家船上餐廳為主線,進而勾勒出以老人為中心的一個大家庭內每個成員的模樣。由于這個家庭實在有些龐大,柯西胥很聰明地選擇了美食這一切入點來帶出各色人物。當然這道美食的選擇也很講究,是以突尼斯一帶的小麥制成的類似于小米的東西,很多地方稱之為阿拉伯小米,也就是片中所說的cous-cous,即古斯古斯。這種食物在煮熟后可以和肉類,蔬菜搭配
食與性乃人之本,柯西胥將性放置在了《阿黛爾的生活》中,而將食放置在了《谷子與鯔魚》中。食物關乎于生存,影片中大段大段如同紀錄片一般的吃飯群戲和臉部特寫以及嘰嘰喳喳的對話展現(xiàn)出生活的真實質感和蓬勃的生命力,這與下崗的碼頭工人西蒙的沉默和食之無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兩眼無神、言語匱乏、精疲力竭的60+移民老人創(chuàng)業(yè)之路在一開始游走于各有關部門許可、貸款風險評估等等繁碎的流程中盡顯局外人的狀態(tài),所有協(xié)商交流都由情人的女兒來進行。這是一個略顯悲涼的畫面,他想要在船上開一家餐廳
這應該是我看過臺詞最多的一部電影,在忍受過前半段的人物臺詞密集轟炸后,后半段開始轉入正題,陽痿,老驥伏櫪,追趕摩托車,這是一個老男人的雄心壯志和力不從心。最后的肚皮舞和追趕摩托車的穿插未知有什么象征,不過看著難得西裝革履的賽門在他人生的最高點,為了他的古司古司,執(zhí)著而無望地追趕著摩托車,不由得讓人升起一種復雜的情緒,是敬佩,是悲憫,是希望,是救贖。這肚皮舞似乎展示著另外的精神,一種倔強,一種自豪,一種性感,一種愛意,一種溫柔。不過我不是很喜歡這冗長的舞蹈,開局的鬧騰也實在讓人頭疼,還有年輕妻子的哭訴,吵架著實瑣碎。
【谷子和鯔魚】好看!現(xiàn)實中的那群法國佬就是那個樣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