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姐妹中,十幾歲的吉索米娜最大,卡特納拉次之。她們有一個溫和的媽媽,卻要共同面對一個嚴苛的爸爸。爸爸的眼中都是敵人。脾氣火爆是這類家長制的顯著特征。米娜和納拉自然怕他怕得要命,說話都是小聲小氣。這酷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父親,自卑心結甚重,處處要顯得有威嚴,動輒怒火叢生,讓家人個個噤若寒蟬。似乎不如此,就不快活。
好在這位爸爸有門養(yǎng)蜂人的手藝,這多少讓他有了使性子的資本。生活在意大利的海邊,并不僅僅是和風吹送,柳枝婆娑,還有隨時而來的暴風雨。這天,清理蜂場完畢
這是一個遠離城市的小村莊,村民據說是伊特魯里亞人后裔,他們沿襲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樸素,辛勞,滯后,思想簡單,不善表達。養(yǎng)蜂人和妻子養(yǎng)著4個孩子,全家以傳統工藝的蜂蜜作坊維持生計,頑固暴躁的父親,活潑溫柔的母親,聽話但懷著小心思的女兒們,在辛勞雜雜碎碎里相互依存,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活圈。父親對什么都很固執(zhí),堅持自己的老傳統,對一切外來的新事物都非常抵抗,而妻子和女兒們卻躍躍欲試。
現代工藝蜂蜜成品愈來愈普及,衛(wèi)生監(jiān)管審查制度越來越嚴
一、感覺的影像
感覺的影像:不是理解的影像,用之敘事(好萊塢);不是思想的影像,用于探討(戈老師);更不是靜觀的影像,用來體驗 (空間-影像)。感覺的影像,只用來感覺。
感覺的影像,一如克萊爾?德尼的電影:用色彩的魅麗,調動視覺;用鋪陳情緒的音樂,調動聽覺;用手持鏡頭的微移,調動觸覺;用演員的表演,調動心覺(如果心也可稱作一感官的話)。 神秘如初,靜默的時刻唯需感覺。
部分的曼多薩、婁公子等等。
二、感知的影像
感知的影像,空間-影像之別稱,目的是破除鏡頭的時間性,生成-非人。
貝拉?塔爾:作為空間-影像的先驅,首先發(fā)現了鏡頭的物性。通過構筑一個唯物主義的物體系,個人湮滅于群體(酒館和舞會),情感同一于自然情狀(雨和風,聲響);心理時間的剔除,唯有物理時間留存。一個觀眾無法進入、自我密實的世界。
阿彼察邦:模擬一個超脫者的視角,從來世向現世的觀望,影像剔盡蕪雜,只剩透徹的純凈:醫(yī)院(生死交界)與森林(逃離人事,回歸動物性),以達致超驗的情境。
如果有人對“魔幻主義”這個代詞有過什么清晰的認識,第一時間可能想到的是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或者吉爾莫·德爾·托羅的《潘神的迷宮》,或者蒂姆·伯頓這些人的電影。在他們的電影中,都充滿著大量的魔幻元素。比如眼睛長在手上的怪物,神經質的瘋帽子,還有很多十分絢爛的童話場景,在“魔幻主義”中,魔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真的看完愛麗絲·洛瓦赫的《奇跡》,第一感覺卻是在自問:這些事情真的發(fā)生了嗎?一家人究竟是誰?在這部意大利電影中,沒有魔幻,也可以制作出一種魔幻主義。
這是一部擁有奇特生命力的作品,純粹質樸,不為觀眾,不為商業(yè),自由表達,獲得2014年戛納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這是導演愛麗絲·洛爾瓦徹(Alice Rohrwacher)首次參加國際A類電影節(jié)的角逐。評委會大獎又名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大獎,是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正式競賽項目的獎項之一,為戛納電影節(jié)第二大獎?!霸u委會大獎”系偶然誕生,只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才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yōu)椤白罴延捌诙钡匚坏某TO獎項。
《奇跡》又名《蜂蜜之夏》
【奇跡】富有感染力!影像進階:感覺、感知和感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5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