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實中的1984。
暗流涌動或是波濤洶涌,一波又一波平權與維權運動的浪潮被隱匿在一個鐵腕領導者的盛名之下。驕傲地佩戴著粉色三角徽章游行的LGBT群體、為了自己勉強糊口的職業(yè)而咆哮抗議在警戒線前沿的礦工們,我看到迥然相異和同病相憐,看到驕傲與偏見,看到共同的敵人和壁壘的倒塌,看到一個關于平等、理解、包容、友愛與 團結的故事,一段時代鐵幕下相互支持、不懈抗爭的階級奮斗史。
(一)新自由主義政策下的哀鴻與反抗
上世紀80年代正處于冷戰(zhàn)末期,鐵娘子撒切爾上臺后
看完Pride我終于明白英國為什么被稱為腐國了,感覺像是《平常心》的喜劇版,同樣為了同志權益斗爭,但少了平常心里的那份兒沉重和孤獨感,與平常心里的大牌云集,演技卓絕相比,其實我更欣賞這部電影,沒有外貌出眾的演員,也沒有宏大的故事背景,但通過樸實的場景和平凡的演員,卻細膩刻畫出人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群體時的內心情感斗爭。其實無論是誰,或是哪類群體,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得多的對手時,抗爭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正因如此,無謂再讓那些敢于面對自我面對世界的人們顯得更加悲劇,電影用真實的事件與影片主旨巧妙融合,充分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支持”的重要性,溫暖而感人,即便最后的結局有時并不完美,但至少我們知道,自己并不孤單,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在影迷心目中,英國有一個綽號叫做“腐國”。所謂“腐”,來自于網絡的一個群體,叫做腐女,這是一幫深度宅女,她們熱衷于把各種影視劇里的男性友誼解讀為同性之愛。而英國則更加成為了腐女們臆想的重災區(qū),所以干脆以“腐國”命名了。
英國影視編導們也不負眾望,在作品里添加各種“腹黑”的小玩笑,比如無論是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還是電視劇《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系都被處理的很曖昧,各種腹黑的小橋段也讓全世界腐女們大呼過癮。這可能也體現了英國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戀文化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能夠被輕松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紀下半葉,同性戀仍然被英國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為。對劇作家王爾德和科學家圖靈這兩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沃芬頓報告》為起點,英國開始走上了同性戀非罪化的道路。當然,所謂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區(qū)分開來,不再通過法律迫害同性戀者,但在觀念層面,英國人那時候還遠未到接受同性戀者的地步
我們必須嘗試喜悅。我們可以沒有消遣,
但不能沒有喜悅,不能沒有享受。我們必須
頑強地接受我們的快樂,在這個無情的
世界的火爐之中。
——杰克?吉爾伯特《簡單的辯護》
足足等《驕傲》等了半年,每個月都要去查查消息,終于能在國內看到的時候,真是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其實前天就已經看完了整部電影,感覺這種邊緣抗爭的題材就是我永遠的淚點,雖有一人起頭全體合唱這樣的革命戲碼,但個人感覺總體來說《驕傲》中的煽情是很圓滑平緩的。
看完全片,《驕傲》給我的感覺比起運動更像是一次會議,我對80年代的LG運動了解不算太深入,但在一些關于“同性戀史”的書籍上都明確看到了作者“學術性地”明確表達了60年代到90年代是同志運動、婦女運動等新左派運動的高漲時期,而經歷了6、70年代著名的愛之夏、“石墻酒吧造反”、“同性戀文學解放”,一大批“解放后”逐漸意識到他們走出了柜子后還應走上街頭,80年代,在酷兒理論被提出以外,第一例艾滋病例也被發(fā)現,這使得恐同暴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真實的同性片 人之為人的驕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