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原名《 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直接翻譯成中文可以叫”曾幾何時在德國“,聽名字就知道要說一段歷史故事。
英譯《Bye Bye Germany》,是片尾大家的祝酒詞?!霸僖姷聡?,終于要離開,終于可以離開,是戰(zhàn)后居德猶太人的共同期許,多了幾分完成時的暢快動態(tài)。
內(nèi)地翻譯成《德國往事》,都說有蹭《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熱度之嫌。不過從德文直譯來看其實貼切,“Es war einmal”正是“Once Upon a Time”。
臺版譯作《王牌業(yè)務(wù)員》,重點放在了七人的“職業(yè)”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盡管不是全部真相,卻都是真事
現(xiàn)在有五十多萬的集中營幸存者待在占領(lǐng)區(qū)的難民避難所。(戰(zhàn)后沒多久)
回憶集中營里的往事,自嘲而又泯然的口吻,辛酸與屈辱,痛苦與懼憚。
軍官半夜叫醒猶太人讓講個笑話。猶太人終于講完,軍官裝作笑了一下,說,“很快你就笑不出來了?!迸赃厸]再睡的三層鐵板床的猶太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沉默在蔓延。
軍官點名也在笑。為什么?有時會讓你腿別分太開,有時會讓你雙手并攏。站在我旁邊的猶太人是個好人,可惜他是個駝背。軍官讓他站直了
影片的主題與配樂都很厚重,一如開頭就出現(xiàn)的那條狗,斷了腿,卻仍要小跑完余生。
看似平淡的故事情節(jié),卻暗流急涌,幾乎,處處是欲說還休的傷與痛。二戰(zhàn)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是,一段音樂、一張開門后的面孔、一句同事的玩笑……都會成為種族大屠殺的幸存者們,哪夢魘般回憶的痛點按鈕。就是這種欲說還休的輕輕撕扯,讓幸存猶太人裹著紗布的二戰(zhàn)傷口,一痛再痛。直到幸存者之一在縱火后因負罪自殺,把這種傷痛推向新高度。
于是,在他的葬禮上,原本要念事先準備好的禱詞,卻忍不住:上帝犯了這么多錯
很有意思的電影
經(jīng)典的德式黑色幽默
David是一行人中最想離開德國的,但是也是他放棄了去美國的機會,留在德國。因為他說:“總要有人留下的,不然就被他們(德國人)占領(lǐng)了?!?看似沒有邏輯的一句話包含了他作為一個在德國生長的猶太人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
電影的結(jié)尾是David坐在他還原的服裝店前,微笑著看著鏡頭。盡管身邊的伙伴親人都離開了自己,可是他還有那間服裝店。
二戰(zhàn)后德國的猶太人基本都離開了德國,僅留下5000人,但沒有人向后人說明白他們?yōu)槭裁戳粝聛?。本片男主角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他不留下來,這么美麗的國度就變成德國人的了”。傷疤好了之后,在上面繡朵花,但不會忘了疼。
男主角的設(shè)定非常極致,通過講笑話活著從集中營走了出來,他要為殺害他同胞的納粹扮演小丑講笑話,這是多么諷刺??!男主角為自己編了一套謊言,希特勒要跟墨索里尼會見,希特勒無所不能,但是并不會像墨索里尼那樣談笑風(fēng)生,因此需要一個人教他講笑話,男主角被選中
約阿希姆·保羅·阿斯波克領(lǐng)銜,#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德國往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