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wèi)平:與自己談談
經(jīng)濟觀察報
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我越想談論“公共的”,越是有一股力量將我拉回談論“個人的”;我越是想要確立公共空間的起點,就越想要回到個人空間的起點;我越想努力去追尋公共理性與公共討論,同時也變得特別需要關注個人所面臨的實際處境。
在我論及“亮起來”的公共生活同時需要個人生活的隱蔽性作為保證時(見本報2012年4月9日第48版“敞開與遮蔽”),還沒有來得及談一個重要的東西——那應該也是需要隱蔽的對象——那就是:個人良心。談論這個對象時,需要小心翼翼,將光線調得暗一些。
人的良心與生俱來,就像康德說的“我心中的道德律令”,這也道出了那個深藏不露的位置。良心是從我們自身內部發(fā)出的聲音,經(jīng)常就像另一個人在說話,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它很少下命令,不催促、不緊逼,只是運用一種商量的、討論的口氣,因而這個人可以裝作什么也沒有聽見。
它提供了我們作為人不大不小的比例,是我們人之為人的界限,是我們自身之為自身的尺度。它像影子一樣尾隨我們
陸學長的電影,像某種飲料。
有的時候干烈刺激。
有的時候綿軟溫柔。
一點多看完《非常夏日》,那個草叢中的眼神和那個男人一直徘徊在眼前。。。
《非常夏日》
時長不到一百分鐘,短小精悍的犯罪片和劇情片,順帶著還有一點點的文藝。
沒有動輒半小時的冗長鋪墊,情節(jié)緊湊劇情有料,每個反轉都有出乎意料之處,每個行為都能給出合理解釋。雖然不是特別精致完美難以預料的反轉,但邊看邊有小小的“竟然如此”的感嘆。拍攝剪輯充滿了懸疑氣息,環(huán)境營造讓人不安,熾熱陽光下呆的太久,便會覺得煩躁,蠢蠢欲動的事往往在日光下發(fā)生。對現(xiàn)實的反思點到為止,前半段感到壓抑,但后半段會好很多。這樣的電影真的深得我心。
除了在女主逃跑的過程感到有點戲劇
因為喜歡潘粵明來看的,看到評論里好多人都說潘是天生的演員,帶著這個目的看完了電影。原諒我不是敏感的人,只是隱隱約約的抓到了感覺。最后要感嘆,氣質這個東西真是堪比整容啊,潘萌萌的外形也就中等,可怎么就那么迷人呢。但是從17年來看,氣質會隨著體型的變化改變,瘦的時候是滿滿的少年感加文藝氣息,胖了就變成成熟穩(wěn)重的大叔范。恭喜潘萌萌雖然來到了危險的中年發(fā)福期,但是戲路寬了那么多也是棒棒的!
本人閱片量少。但我始終覺得 路導 是中國內地 唯一一個沒有爛片的導演。張藝謀紅的發(fā)紫,撈金頗多,獲獎無數(shù)。可是人老了,還得有走眼的那一天。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覺得導演很偉大?;蛟S他講的東西都很生活化,身邊好像都有,很有代入感,對于我這種村里沒文化的人覺得影片很能打動人心。人都很普通,沒有巨大差異的年代感,地域文化的剝離感。抽絲剝繭的講了一個人的心,這個人是個大馬路上普通年輕漢子,他的身份無須太復雜,他有自己的良知,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普通到是不會見義勇為,是會考慮自己安危的。普通人沒必要做一個英雄。懦弱的善良人,不出意外,這是大部分人的代名詞,中國這個時代,不需要太多刻意的英雄,要做偉人,不付出點代價怎么行,我自私的說,沒必要這個代價。
從劇情來看。敘事流暢,講一個事兒的出發(fā)點,怎么樣讓他有波折,波折得似乎拿準人心,沒有刻意的做作,磨什么樣的劇情,有一種換我我也這樣的沖動在里面,太自然了。但人怎么都得有種追求吧,然后青年漢子就在追尋一種自我心靈的救贖,撫慰他自己的愧疚
【非常夏日】口碑不衰的懸疑片 潘老師回歸大熒幕吧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