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行進的畫面,鏡頭并不激烈,也不搖晃,有點行云流水,有點鄉(xiāng)村小調(diào)
配樂全部來自貓王普雷斯利的作品,影片中貓王是串連故事發(fā)展的主線,所以如果你是個搖滾樂迷,而且還是個貓王迷,那么恭喜你!你有更多的理由來觀看這部影片
影片采用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鏡頭,平拍的角度,給人感覺很親切
演員不多,表演有點舞臺?。划嬅婧啙?,拍攝場地更是簡單,畢竟是部獨立電影,不能像好萊塢的商業(yè)電影那樣動不動就是跨國拍攝,拿錢不當(dāng)錢看
導(dǎo)演注重刻畫細節(jié),劇情前后呼應(yīng),伏筆的安排很巧妙,絕不浪費鏡頭
這就是影片《神秘列車》給我的觀影映象,如果讓我寫影評,咳咳,我想我會從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以及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辨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的角度來展開; 如果要我來個劇情簡介,我會說這是一個關(guān)于陌生的人們偶遇與熟悉的人們錯過的故事,嗯,就是這么簡單;如果要我評價它,我會說從場面上看,這不是一道大餐,至少導(dǎo)演吉姆·賈木許的企圖不像中國的某些“大導(dǎo)演”那樣力圖宏大敘事。我更愿意把它比喻成一道家常小菜
旅館向來不乏好故事,作為一個節(jié)點,它的前后是模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三伙人于孟菲斯的一夜,卻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夜。人和人的關(guān)系也沒有普通故事片那么緊密,日本情侶的美國之旅,意大利女人的歸家轉(zhuǎn)乘,迪迪的拋棄過去,三個男人的醉酒胡鬧。旅館和貓王好像做了其中的媒介,將三伙人聚到了一起。
影片用大量的長鏡頭,固定鏡頭,像是客觀的機器,又像是同行的伙伴。人物多次入畫,出畫,鏡頭并不跟隨,給人一種注視的感覺。明明導(dǎo)演在表達人與人之間微弱的關(guān)聯(lián),卻又感覺很重視以及在意。旅館之前和之后
三段式的劇情令人著迷。這部片子有太多意外的驚喜。永瀨第一次拍攝外國影片時魄力十足的表現(xiàn)也頗令人驚艷。獨特的導(dǎo)演方式,絕妙的故事,最棒的孟菲斯,美妙的群像劇。但音樂實在難認為經(jīng)典。貓王本身的藍月固然絕妙,其余的音效卻很難令人留有印象。三個故事中反復(fù)插入的bellboy與旅館管理員的對話,槍聲,貓王的藍月,堪稱完美的象征主義杰作。
其實之所以想寫這個影評,多半是因為東北大震災(zāi)的觸動。許是在日本住久了,生活中接觸日本人,文化上只讀歐洲書,性格上也開始有了島國特色。對于一些突如其來的噓寒問暖很是抗拒。按照《菊與刀》中本尼斯科特的人類學(xué)說法,日本人對于他人的施恩有著比較強烈的抗拒。因為日本信奉受恩必報恩,即使是他人噓寒問暖的一句話,也需要粉身碎骨才能還清。而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本就沒有多少交集,這種噓寒問暖就意味著需要無限期的延后報恩時機,相應(yīng)地會添加受恩人的困擾。所以日本人之間互相報平安時,就會選擇比較低調(diào)比較隨意的方式,對方做出正面回答后來一句“真好”就算完事
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更適合Mystery Hotel這個名字,賈叔將世界各地的游客巧妙地安排在同一所旅館。相同的時間線不同的空間,日本情侶、意大利女人、去密西西比州的Dee Dee、三個酒鬼在機緣巧合下住進同一家旅舍,這家看似普通的旅店卻發(fā)生著不同尋常的故事。賈木許大部分電影的主題似乎都在圍繞形形色色的過客在不同城市的奇遇,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都有,這也映射了人生,或許人生就是不斷出走,不斷地從這搬那到別處并適應(yīng)當(dāng)?shù)厣畹倪^程吧。
對于影評的記錄,無論是從分享度還是學(xué)習(xí)度上,豆瓣應(yīng)該比開心網(wǎng)更有意義。今天開始,中止在開心記錄影評,搬家到豆瓣來吧。
”開心網(wǎng)里對這部電影的介紹是完全錯誤的。它不是犯罪和喜劇片,是一部很典型的文藝片。
什么是文藝思想?去年夏天,我的日記里出現(xiàn)過一次,文藝的思考方式,典型之一就是:
-------------------文藝的分割線-----------------
沉默的我會文藝。天上雷聲大作,我迷離地對NA說:“na,此刻,我和你正坐在吳江路papajohns聽見雷鳴,蟑螂在監(jiān)獄的窗口下聽這一樣的雷鳴,m正在某個晚宴上與貴賓周旋交際時聽到這雷聲...”觸動na小姐憂郁的神經(jīng),她大聲阻止我的文藝思維運動下去。
我只能把沒說完的那部分留在這里---“畫面被切割成很多單元,看似有聯(lián)系,卻又孤立存在著的生命個體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忙碌奔波。他們各自經(jīng)歷著內(nèi)心的春夏秋冬和溫寒冷暖。每個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無告的,特殊的。在這同一時刻,能讓所有個體擁有共同之處的,是那聲來自大自然的夏夜的雷聲。
(摘自2010年日記)
神秘列車
“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