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利己主義特點(已經(jīng)被全世界學去),無限放大自身痛苦,放大別人錯誤,自我為中心。將齷齪行為或者利己行為描述的很高尚、美好。同時也是出軌者通用視角,全是別人的錯,自己是受害者。
這片將女主不和男主走,搞得很偉大一樣,怎么老米也搞這套?明明是女主知道和男主根本不是一類人,這種短暫的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同時她也沒什么謀生技能,出去干什么呢?不過女主的表現(xiàn)也很符合這類人的特點,4天的快活足以銘記一輩子,還要拿筆記下來,就像豆瓣上那些日記。潘巧云和楊雄說的
對梅麗爾·斯特里普的印象始于《Out of Africa》,依稀記得那個堅強獨立的女性的形象帶給我的震撼。感動我的是一個女人在跋扈的命運中表現(xiàn)出的愛與尊嚴,優(yōu)雅與豁達。
現(xiàn)才知道十年之后,她主演了這部片,把一個原本是不被允許的婚外戀情演得如泣如訴。
影片以日記回放的方式記錄了男女主角四天的愛戀。影片的開頭是哥哥的車出現(xiàn)在那條攝影師出現(xiàn)的路。當回憶開始,男主角的車子出現(xiàn)在路的另一頭并漸漸駛來,周圍的風景和陽光都這么的溫暖。這條路對女主角來說,因為攝影師的出現(xiàn)而變得不再這么寧靜。
本著看愛情片的心態(tài),靜靜地看著他們之間愛情的滋生。攝影師問路,女主角光著腳半帶緊張及羞澀地回答。記得哥哥的妻子看照片的時候說,“她應該沒有穿內(nèi)衣吧”。這個家庭主婦從一開始就吸引著他,雖為人母,風韻猶存。
兩人在車上第一次有接觸是因為攝影師拿東西有意無意地碰到她的大腿。四十幾歲的女人沒有太矯情而嬌羞地扭捏,但這卻著實讓她緊張地做了許多小動作來掩蓋心中的狂瀾。這樣的感覺如初戀一般。漸漸撩動了心中的情弦。她的少女夢。
第一次寫,個人感受分享
電影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所謂的愛情,更多的是在愛情背后的選擇。是選擇激情的愛情還是選擇平淡的家庭?;橐鍪菒矍榈膲災?,當戀愛的激情消退后,只剩下瑣碎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這種失落感。顯然影片女主選擇了妥協(xié),盡管她向往自己的夢想但是在家庭面前,她選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這是第一次選擇
當女主面對家庭瑣碎時,一個追求自由、浪漫男子的出現(xiàn)自然勾起了她心中一起美好的向往。她心中曾經(jīng)熄滅的欲望火焰一瞬間熊熊燃燒,但是欲望總歸暫時,現(xiàn)實就是殘酷的,要么選擇瀟灑的走要么選擇留下,女主選擇留下,待在家庭中。這是她的第二次選擇
當女主去世后,一切都煙消云散,歸于平靜后,她選擇將自己的遺體與男主一起灑在對于兩人而言具有紀念意義的羅斯曼特橋。這是她的第三次選擇
現(xiàn)在我的年齡還不能完全理解女主糾結(jié)的心情,但是我明白人生中總會要做很多的選擇,有些時候你是理智的做出選擇,有時候你是感性的做出選擇,無論如何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只有自己來承受。
在男權社會的話語權下,女人被賦予了應該回歸家庭
2022.11.11
看完淚流滿面,哭得稀里嘩啦。這部電影不僅關于愛情,也關于我們選擇了的和沒選擇的,平行世界里的所有人生。在此引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一段話:
人只能活一回,我們無法驗證決定的對錯,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
這段話觸及我們?nèi)松械囊粋€根本矛盾:人只能活一回,但我們卻永不知足地幻想很多種選擇,更妄圖加以比較。
你是否幻想過身不在此的另一種生活?試著想象一下,你可能愛上了別人
我想問一個小問題,如果我們中國的導演把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拍成電影,大家會怎么看待呢?會認為他們的愛情是美好的嗎?我相信絕對不會,甚至想罵導演全家的心都有了,為什么?因為這事定型了,是出軌,是找小三,是可恥的。可是為什么到了西方導演和作家手里把這故事講出來就成了偉大的愛情了呢?四天的時間就能了解一個人,就值得托付終身嗎?哪怕是今天也沒有誰有這個膽子吧!再說了,如果現(xiàn)實中我們的家庭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事情,那些打五分的人不知道會不會有看電影時的同理心呢?在我看來,這三觀很不正確
“廊橋遺夢”口碑不衰的劇情片 一切沒有功利性的純粹的愛都值得尊重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