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2173.html]
所謂絕唱,是一種聲音覆蓋另一種聲音,所謂絕唱,是一個時代取代另一個時代。那悠揚而又沉郁的口琴聲響起,不是愉悅,而是殺機,不在空曠窒息的荒漠,而在火車奔襲而來的車站,被汽笛覆蓋的口琴聲,是最后的絕唱,也是無名游俠最后的復仇。
一個時代的落幕總是以這樣的低沉的方式出現(xiàn),而在這之前,是另一種聲音,壓抑而窒息,那是水滴落下的聲音,那是蒼蠅嗡嗡叫的聲音,甚至沒有呼吸。一張張黝黑的臉,一個個漠然的表情,以及一把把滿含殺機的槍
從片中可以看出自我完善的生命軌跡。鐵路家貝恩懷抱夢想二十多年,并堅持自己的想法。馬夫說道:馬可貝恩!那個頑固的紅頭發(fā)愛爾蘭人。在荒蕪人煙的沙漠里耕種。甜水,只有他那樣的瘋子才會干出這樣的事情。“甜水”。震撼我的也正在于此,對于未來,貝恩也許很有遠見,但卻忽視了山后面住的是強盜。這不得不說是個人意志太自我的結果,最后殺死他的是強盜。所以說資本家需要秩序,經(jīng)濟的發(fā)展需要經(jīng)濟的秩序。
中國環(huán)境不可能有經(jīng)濟秩序,如果一切經(jīng)濟是私利,那么在中國這樣一個整體思維的國度里
冗長,冗長,冗長。
一個牛仔的時代即將終結,冉冉升起的大鐵路時代即將到來。讓我想起了大潤發(fā)老板說的:“沒有輸給同行業(yè)里的任何競爭對手,卻輸給了這個時代?!?br>口琴師戰(zhàn)勝了所有的對手,也替死去的亡靈報了仇,可還是免不了帶著肖恩的尸體絕塵而去,就像宣告了牛仔的時代已經(jīng)不屬于甜水鎮(zhèn)了,甚至是不屬于大西部了。鐵軌已經(jīng)修到了甜水鎮(zhèn)的門口,不管你接不接受,不管莫頓活不活著,終將會通向大西洋。蒸汽機的時代已經(jīng)勢如破竹的開始令美國工業(yè)大跨步了,也標志著現(xiàn)代工業(yè)大發(fā)展的開始……
看《美國往事》覺得是在看某本二流的黑幫小說。那調子象是要用盡禁酒令時代的符號.罪惡芝加哥.一次臨摩.原型我無從考證.我想還是要落在那些早期的黑色電影上.(提一句,這種模子,國片<天堂口>還在用.)
而看《西部往事》也是如此,消耗著西部的符號.但骨子里,沒有美國,沒有西部。導演和我們一樣,童年時對美國充滿幻想。而幻想來源于通俗雜志,西部片,連環(huán)漫畫。我們有著廉價的美國夢。牛仔。土匪。警察.黑手黨.是不是還有左輪手槍和風衣。然后是暢銷的主題。友誼.背叛。恩仇。犯罪。正義。愛情。性。陰謀。打住吧。但是別想在這兩部電影里尋找到西部的真正石頭.一瓶四零年代的藏酒能比它真實無數(shù)倍.
但是又能怎樣。一切都不要緊.這些都無損于這部影片的偉大。
因為電影是用鏡頭說話的。電影是夢.
它是一個意大利人關于美國夢的夢。
美國還能怎樣.越過西部拓荒.再往前面推上幾百年.
對于美國還能想象出點什么名堂?
華盛頓其實是個食人族!
確實是各方面都非常solid的一部電影,即使我對浪漫主義的男性英雄故事毫無興趣(just when you thought 黑幫片 has way too much 陽剛之氣, 西部片 is a whole new level)……結尾決斗的緊張場面慷慨給到布朗森五分鐘超大(不帥)面部特寫,揭露英雄背負的傷痛過往,以及最后(老套)的牛仔漂泊宿命,這一整段我都看得心如止水毫無共情,反倒是那個身體殘廢卻向往大海的火車大亨的故事線更為動人。
最后鐵路架向遠方,蒸汽車頭的白煙正如兩個時代的分割線
1.如果電影有詩學的話,那么《西部往事》可以說是電影詩學的翹楚,是敘事詩的典范。塞爾喬.萊昂內對對話的吝嗇(猶以火車到來之前的段落為甚),換來的是主要依賴視覺、聽覺構建的人物、沖突與懸疑。第一場決斗開始之前,將近10分鐘沒有一句臺詞,觀眾只在枯燥的,無限反復的門的晃動中、電報機的聲響中,一張張?zhí)貙懙拿纨嬛衅诖疖嚨牡絹?。臺詞在影片中幾乎成為了弱勢與浮夸的標志(Cheyenne除外),深仇大恨的主角幾乎一語不發(fā),伴隨他的只有不斷重復的、哀傷的口琴曲。2.對西部片而言,本片就像是電影的化石證據(jù)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這無疑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西部,小鎮(zhèn)不再像自耕農(nóng)所期盼的那樣慢慢生長,而是沿著鐵路拔地而起,讓人想起通了火車之后的馬孔多小鎮(zhèn)。屬于西部的,同時也是自由主義最為現(xiàn)實的時代已經(jīng)逝去,來自東部的大資本卻將所有人納入其中。維護正義的警長,也不得不擔起了指揮拍賣的責任。槍手也不再是單純的槍手,他也會像商人一樣行事。這是一個新的、屬于資本主義的傳奇,不再是私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盡管手里有槍貝恩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土地
“西部往事”一個時代的終結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