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胡金銓、王羽、狄龍、姜大衛(wèi)……這些昔日武俠影迷口中耳熟能詳?shù)拿秩缃褚阎饾u在風中飄零。
伴隨著87年邵氏的停產(chǎn)和2000年前后武俠導演的離世,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逐漸落寞。 一并逝去的,是那些如光影世界一般傳奇的現(xiàn)實中的恩怨情仇……
當年,從好萊塢回國的李小龍和早已在邵氏聲名鵲起的王羽,因不滿邵氏的冷漠和刻薄小氣,分別于60和70年代出走并加入鄒文懷創(chuàng)辦的嘉禾公司,從此開始他們各自的輝煌生涯。 這一段記憶卻從未被人提起……
舊事重提不忍言
山矮月大,泥作樹枝紙為葉固然寒酸可博君一笑,船胖水窄,泡沫塑料靠人撒雪中滴血刀化碧,卻勝過世外桃源取景拍饅頭貽笑萬年。
詩有格律絕句,畫有寫意工筆,有人愛看顧愷之的衣服褶子畫得細,但誰能笑話朱耷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徐克有武俠的風韻,張徹有武俠的風骨。世上走過一遭,無緣春華是個貧,但是滄海桑田過盡,終究要一把骷髏見真章。徐克有斷刀,寫盡了少年的沖動無奈與蛻變,張徹拿菜刀,是爺們就要讓他砍出自己的媳婦、砍出自己的家園、砍出自己凡人的一片天地。刀長一分,俠客壓不住熱血仗義敢為天下先,刀短一寸,武者為守義護情可居落魄地。
師弟誠然英才,終究傅紅雪遇翠儂玻璃少年百煉成鋼可以胸懷有愛;師妹雖有愚蠢,但總被愛意抵消不過二八兒女情懷。情節(jié)如白紙,卻可寫俠義可舒柔腸,角色似徽墨,草筆亂描也透木三分。
張徹八十年江湖醉酒亂講童話抒真情,活的天真愛的純粹,老頑童畫圓圈,他是裝傻,說他傻的可是真傻。
推薦《刀》與《獨臂刀》,父子傳承看俠客生生不息。
(劉家良和唐佳)設計用來克制“齊家刀法”的“金刀鎖”,引領了后來奇門兵器的風潮……
1967年,無論對于王羽,還是對于張徹,他們的時代到來了。他們合作的《獨臂刀》在當年獲得了百萬票房,王羽演繹的獨臂大俠,并不以癡情為重,而是將叛逆發(fā)揚光大。張徹的鏡頭捕捉著王羽硬朗的面部線條和勻稱的肌肉,展示著香港影壇久不見的男性陽剛之美……
1957年7月來港,1958年,倪匡以“岳川”為筆名撰寫武俠小說。三個月后,身為《明報》主編的金庸先生主動找到了他,二人一見如故,結為一生摯友
邵氏武打片《獨臂刀》
優(yōu)秀,劇情流暢,60年代的電影,清晰度高,不知道用什么設備拍得,怎么保存,男主個性鮮明,說話有條理,沒有OOC。
幾個印象點
1.男主吳剛他爹,本是掌門收養(yǎng),出身為奴(家人即家養(yǎng)奴)。一次外敵入府,拼了命救下掌門,身插數(shù)劍,臨死要掌門收兒子為徒,掌門答應待他如子,他爹拔掉劍,馬上就死了。父愛如山,改變后代階級屬性。從這里可以看出,智商會影響后代。
2.掌門女兒性格嬌縱,后被斷臂男主所救,深情告白,男主理性回擊,‘我救你,是因為你是師傅唯一的女兒。你喜歡我
如何讓《醉猴(馬騮)》《瘋猴》《獨臂刀》《新獨臂刀》跳出倪匡式套路的粗疏 以及角色的尷尬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三個多月的評述鏈接
2003年的《醉猴(馬騮)》應該是劉家良師傅最后一部導演作品,吳京算不上是男主角,甚至戲份可能都沒有另一位喜歡速寫畫猴的“晚生小輩”多。這片不可能不讓人聯(lián)想起1979年的《瘋猴》來,導演還是劉家良,編劇是倪匡,那片同樣可以叫《醉猴》,甚至會更貼切一點,因為一開始劉家良的角色愛喝酒,于是酒后誤事,中了反派的奸計
從《獨臂刀》到《新獨臂刀》看邵氏武俠片的創(chuàng)作走向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