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的慘遭滅門很有點意大利西部片的味道。東方武俠功夫,雖然也不乏相似情節(jié),卻鮮有這樣的重口味渲染。
接下去自然是學藝復仇的老套路。但導演只表現了主人公拜師的執(zhí)著,卻完全省略了具體的學藝過程。這當然可以說是出于某種節(jié)奏平衡的考量(因后半部武戲密集),但個人胡亂推測,多少也與武俠功夫電影主導權的爭奪有關。一個未經全面考證的規(guī)律:但凡是演員主導的電影,就特別愛表現學藝過程,而且往往是不惜篇幅的去表現,譬如《醉拳》《少林搭棚大師》《敗家子》。而凡由導演主控的,就不喜在此套路環(huán)節(jié)上多做文章。因為學藝過程必然多是演員的獨角戲,對決和陣仗鮮有的登場亮相機會,于是與之相關的那些更能彰顯導演主導地位的復雜場調和鏡頭剪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復仇拿修羅斧開刀有點出人意料:已經習慣了谷峰飾演大老板反一號,很少見他這么早就掛的。竹林對決挺好看。氣氛、節(jié)奏,調度剪接都不錯,顯示了導演在專項技術環(huán)節(jié)上的不俗功力。只可惜在日本劍戟片中已看過太多類似的動作場面,反而有些審美疲勞。
《奪魂鈴》是邵氏武俠風潮初期難得一見的武俠片??吹贸鰧а菪刂写笥星疔帧R?,導演岳楓岳老爺可是半路出家拍武俠電影的啊。想想此前他的名作如《三笑》、《花木蘭》等。就知道岳老爺子出手多么驚人!
岳楓的風格一貫是大氣磅礴,同時善于化用、借鑒西方、日本電影的拍攝手法。細節(jié)、布景、演員調度上很有黑澤明風格。開場的三騎馬簡直拍出了千軍萬馬的感覺,雖然看了無數次邵氏清水灣跑馬場的鏡頭,但在老爺子拍來硬是不一樣。另外,張翼出師下山尋仇路上,看到一條人腿的情節(jié),想起了黑澤天皇的《用心棒》中,開場一只小狗叼著一只斷掌跑出來的情節(jié)。另外,頭一次在電影中看到“飛花摘葉,皆可傷人”的橋段,佩服。
在客棧房頂上偷窺,而被張翼一筷子刺入喉嚨的那個家丁,莫非就是洪金寶?這一幕尤其令人驚悚,那傷者的呻吟,順著筷子滴入茶杯的血、秦萍的恐懼眼神……難得的創(chuàng)意。
攝影鮑學禮的鏡頭凌厲奪人,比在張徹電影里更有發(fā)揮。張翼的動作戲精湛,打斗戲極出彩,完全看不出在《儒俠》、《玉面飛狐》等影片中白面書生的模樣
60年代末,邵氏公司新武俠電影崛起當口,武俠電影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然量多而質雜,并非部部叫好連連。在經過篩選,淘去不好的雜質后,存留下精華細數下來僅有《獨臂刀》、《大醉俠》和《奪魂鈴》等名作,期間把套路諳熟于心且演繹至出神入化的,既非偉大的胡金銓亦非百萬大導張徹,卻是以黃梅調起家與李翰祥不分軒輊的老前輩岳楓。
武俠片在特定年代過于風行,曾在黃梅戲中駕輕就熟的岳導演,同樣轉舵移位,遷就俠義江湖,投入到邵氏新一輪創(chuàng)作浪潮中。經歷了《盜劍》《虎俠》兩部電影嘗試和錘煉后,終在《奪魂鈴》迎來巔峰。
一鳴驚人的《奪魂鈴》,為東家邵逸夫掙足了臉面,在國際各大影展中,電影得到了無數的贊譽。機緣巧合下,岳峰指導、邱剛健編劇加鮑學禮攝影三位一體拼接出的不朽經典把武俠電影格調上升至藝術高度,比起日本50年代武士電影的杰作姑且不遑多讓。
或許《奪魂鈴》承載了戰(zhàn)后民眾關于俠士決斗的臆想,一個根植于東方的俠客傳奇通過影像的力量外而化之。在兼具胡導的表之美學構圖及張導演的里之敘事構架后
奪魂鈴:驚艷的動作片 西部片+劍戟片——邵氏自成一格經典名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