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排名看了這個本子,但是看完整體還拖沓,敘事不清不楚。人物交代也不利索,高分評論過了。
談到革命,為什么而革命尤其是在墨西哥這個地方,我們這沒有在這個背景下生活過的人是不理解的,估計跟西方人不理解我們是一樣的。在本片的故事里,一個草莽在愛爾蘭革命軍的影響下被動的進入角色,政府軍為什么要被推翻這里面沒有交代,咱還得自己去百度一下背景才行,呵呵
這部50年前的片子現(xiàn)在看起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起因于它設定的主題是我們熟悉的,故事為我們喜聞樂見。
那段片頭出現(xiàn)的語錄先是讓我們感到親切,繼而會心情復雜也充滿疑惑,它好像提綱挈領地引出了影片的主題,卻又沒能完全概括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但已然先入為主地揪住了我們跟隨故事走下去的欲望。
賽爾喬·萊昂內是講故事的大師,電影這種講故事的方法被他利用得爐火純青。
我覺得沒有人比萊昂內更懂黑澤明,吳宇森懂萊昂內的程度遠沒有萊昂內深遠。
萊昂內塑造的情緒對立 戲劇沖突 景框道具構圖 軟調 色彩中間調 升降鏡頭 長鏡頭的勢能到精準把握利用動能景深 和凸寫人物 選擇性調度 連剪 窺視欲望和哲思 以及其聲畫對立 ost 一群大師的聯(lián)手 莫康里內 戈里 所以卓絕。 表現(xiàn)蒙太奇 其中的層次感 太豐滿立體 情緒對立反差的究極體
對人物的側寫 群戲凸人物 幾組交叉 全是精心布局設計 藝術陷阱 讓人走進而不自知 把握分寸必要大肆隱藏:35mm下的隱喻
翻了幾篇高分影評,不知道是不是看漏了?觀點如有重復,純屬所見略同。
炸彈人、愛爾蘭革命兄弟、長裙女孩。
炸彈,革兄,女孩。三人的兩段閃回,第一遍看得時候覺得費解。今天二刷,似乎感覺讀到了什么。
開門見山,我認為女孩隱喻的是革命理想。
炸彈遭受過革兄的背叛,憎恨過、懷疑過革兄,懷疑過與革兄的革命情誼。我覺得炸彈堅信過自己對革兄的所下判斷與定論,唯一心存疑惑的是親手擊斃革兄時,革兄的表情。革兄表現(xiàn)出的不是叛徒被制裁時的恐懼、懊惱、或悔恨,而是自愿受死的坦然和解脫。
我們這是在哪兒?
你為那個德國人做什么工作?聽著,我問你問題,你為那個德國人做什么?
我為他找銀子。
銀子?我不明白你為什么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找銀子上面,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罪過。
你有更好的主意嗎?
是的,我想金子比銀子要好。
這些山上面沒有金子。
是的,有,在梅薩佛得。
梅薩佛得?是座城市。
當然是座城市,誰聽說過在鄉(xiāng)村里有銀行。
小銀行?
不是小銀行,是大銀行。世界上最漂亮,最好的,最奇特的,最華麗,最不可思議的銀行,當你站在它前面,你看見它的金門
去浪漫化的革命往事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9595.html